close
  • 最新
  • 類型
  • 勞工
    • 勞動檢查
    • 不當勞動行為
    • 移工
    • 公教勞權
    • 勞動權益
    • 薪資
    • 非典勞動
    • 罷工
    • 職災
    • 關廠解僱
  • 司法
    • 精障刑責
    • 死刑
    • 冤案
    • 司法改革
    • 公民抵抗
    • 選罷法
    • 公民投票
    • 集會遊行法
    • 模擬法庭
    • 司法
  • 土地環境
    • 天災
    • 生態保育
    • 都市更新
    • 居住權
    • 公害
    • 文化資產
    • 能源
  • 性別
    • 婚姻平權
    • 性別平等
    • HIV
  • 教育
    • 教育政策
    • 課綱微調
    • 校園教官
    • 特殊教育
    • 虐待兒童
  • 社會政治
    • 突發事件
    • 政治事件
    • 遊民議題
    • 動物福利
    • 政府組織
    • 社會照護
    • 外籍人士人權
    • 八仙塵爆
    • 兩公約
    • 金管會
    • 諾富特事件
    • 智慧財產
    • 轉型正義
    • 身心障礙
    • 青少年參政
    • 選舉
    • 高雄氣爆
  • 族群
    • 原住民族
    • 族群傳播
  • 生活文化
    • 媒體
    • 民生
    • 人物
    • 隱私權
    • 情緒心理
    • 醫療
    • 影展
    • 書評
    • 宗教
    • 文化
  • 國際
    • 國際局勢
    • 中港澳
  • 【專欄】
    • 合作專欄
PNN臉書粉絲專頁
menu
search
search
  • 勞工
    • 勞動檢查
    • 不當勞動行為
    • 移工
    • 公教勞權
    • 勞動權益
    • 薪資
    • 非典勞動
    • 罷工
    • 職災
    • 關廠解僱
  • 司法
    • 精障刑責
    • 死刑
    • 冤案
    • 司法改革
    • 公民抵抗
    • 選罷法
    • 公民投票
    • 集會遊行法
    • 模擬法庭
    • 司法
  • 土地環境
    • 天災
    • 生態保育
    • 都市更新
    • 居住權
    • 公害
    • 文化資產
    • 能源
  • 性別
    • 婚姻平權
    • 性別平等
    • HIV
  • 教育
    • 教育政策
    • 課綱微調
    • 校園教官
    • 特殊教育
    • 虐待兒童
  • 社會政治
    • 突發事件
    • 政治事件
    • 遊民議題
    • 動物福利
    • 政府組織
    • 社會照護
    • 外籍人士人權
    • 八仙塵爆
    • 兩公約
    • 金管會
    • 諾富特事件
    • 智慧財產
    • 轉型正義
    • 身心障礙
    • 青少年參政
    • 選舉
    • 高雄氣爆
  • 族群
    • 原住民族
    • 族群傳播
  • 生活文化
    • 媒體
    • 民生
    • 人物
    • 隱私權
    • 情緒心理
    • 醫療
    • 影展
    • 書評
    • 宗教
    • 文化
  • 國際
    • 國際局勢
    • 中港澳
  • 【專欄】
    • 合作專欄
首頁 議題 生活文化影展

練習想像島嶼的模樣——關於《拯救‧消失中的身分》

影展 2015.11.16
文/藍士博

這是一部小小的、關於記憶與想像的習作。

香港與台灣,彼此近幾年來似乎多了許多過去沒有的交集。曾經同為殖民地的過去,作為大國邊陲的現今,生活與記憶在不同世代之間產生疏異,年輕的一代因為不解,所以尋找,然後在行動中選擇,最後有了這部影片的誕生。

這部小小的習作,內容並不複雜,一群97前後出生的香港青年為了確認原本熟悉的城邦氣息,走訪市郊幽暗的歷史遺址,或者市中心的茶樓,試著解答心裡的疑惑:「香港人的身份,未來會不會在地球消失?」

縱使主題遙遙指向認同與自決,影片卻以一種更接近於輕快的步調。整部影片未曾提及「城邦」、「民族」,更無涉「佔中」、「雨傘」。全片就在青年遊走街頭,在公園防空洞中尋找殖民地時期的蛛絲馬跡,或者與人力車伕暢談過往的繁華煙雲,在茶樓體會老香港的生活情調等等,始終保持著青澀與清新的氣息。

事實上,影片背後的主旨並不輕盈。與其說他們尋找的是香港的過去,倒不如說他們追尋的是這座城市的未來。倘若認同是每日隨時隨地都在進行的投票,那麼已然作為中國屬地的香港、香港青年們,又是否可能在追尋、探索過去以後翻轉似乎已成定局的未來呢?

我留意到的是,作為大國乃至(新)帝國邊陲的香港與台灣,認同與現實的政治糾葛很難用三言兩語說完。香江命懸一線,寶島危在旦夕。「想像」成為了他們在中國步步進逼之下建築彼此疆界、抵擋同化的主要工具。從帝國的控制中叛逃,也似乎成為了影片中無法明說、卻又糾葛纏繞的企求。

近幾年來,台灣與(特別是)香港意外地重新刮起了「民族論」的旋風,這股我喻之為「後・民族論」的熱潮,既是回首追尋、亦是邁步開新。當雨傘遇上太陽花,自決獨(香港)碰到天然獨(台灣)之際,在在都可以視作為是中國邊境「後・民族論」的不同案例。

說起來,在全球化浪潮與後現代思潮氾濫之後才在暢談「民族」,乍聽之下確實有些白首宮女話當年的奇特感受。然而,後民族論的殊異之處,正好在於尋求共同體獨立、團結內部認同的依據不再是血族、種族的榮光,而是來自於在地記憶、公民意識以及普世價值。從而擺脫朝向「本質論」傾斜的論述/道德危機。

於是,縱使影片終究無法針對「香港人」給個相對完整的定義與期待,但是實際上,民族與民族意識誰先誰後的論辯,早已是自上一個世紀以來便持續至今的課題。我慶幸的是,這部小小的、關於記憶與想像的習作,並沒有透過他者來確立自身,沒有以貶抑來強化認同,相反地,他們堅定地在行動中尋找那可能永遠也沒有答案的、關於「香港人」的定義,堅定地追求靠近善的可能,用一種雀躍而青澀的步伐,練習想像島嶼的模樣。

2015世界公視大展精選 《拯救。消失中的身分》 Our Vanishing Identity Official Trailer
作者藍士博,《史明口述史》企劃協力,捍衛台灣文史青年組合發起人。
本文內容不代表公共電視立場。
圖片提供:世界公視大展精選影展

主辦單位:公共電視

台中場:2015年11月21日(星期六) 19:00-21:30 / 台中市大墩文化中心
花蓮場:2015年12月05日(星期六) 19:00-21:30 / 花蓮文化創意園區
台北場:2015年12月19日(星期六) 19:00-21:30 / 中油國光會議廳
免費入場 額滿為止
臉書粉絲團 www.facebook.com/bestinput

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 All Contents Copyright,Taiwan Public Television Service.
客服專線:(02)26332000 傳真電話:(02)26349136 114 臺北市內湖區康寧路三段75巷7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