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國非營利組織「Poster for Tomorrow」日前在台灣舉行「人權海報」工作坊,以性別、死刑二主題,與台灣參與者進行腦力激盪並創作平面海報,用視覺意象呈現社會議題,也展現出對性別以及死刑問題的在地面向與不同觀點。參與者今(29)日進行成果發表記者會,共展出近30張台灣創作者的作品。創辦人Herve Martine表示,希望透過工作坊的開放討論與互動,激發年輕藝術工作者或設計師的民主與人權意識,進而使海報作品能夠開啟社會的對話,促成改變。
Poster for Tomorrow組織總部設於巴黎,從2009年開始進行一系列的世界巡迴工作坊,邀請有志於設計或藝術工作的參與者投入人權海報的製作,過去主題包括言論自由、教育、性別及死刑等,這次則以「性別平等」、「死刑不正義」為題,在台灣進行五天的工作坊。除了台灣之外,工作坊也在橫跨亞、非、東歐的十一個國家中舉辦;離開台灣後,Poster for Tomorrow將前往下一站土耳其。
從議題認識、概念發想到做出成品,全都在短短的五天內發生,讓本就是設計系學生的參與者蔡逸婷也感到有些匆促,但她仍以性別平等為主題交出兩張作品。蔡逸婷關注勞動與家庭場域的性別分工,在一張構圖簡潔的海報中,她將漢字的「男」和「女」刻意拼接,挑戰中文會意字「男」所隱含的性別價值,即男性為主要勞動力的刻板印象。
蔡逸婷的另一張作品則展現本科生的畫功,描繪象徵兩性家庭角色的不同手臂,彼此纏繞交握、承擔工作與家務,色彩豐富、意象溫暖。她藉此呼籲家庭的性別分工應跳脫既定規範,平等看待不同的性別角色。
參與者李宜燁則強調工作坊中的討論激發她對議題的思辨,讓她著手以重視冤案、反對死刑為立場進行創作。李宜燁以寫實手法特寫拍攝一支掉落於柏油路上的法庭木槌,但卻沾染著血跡、周圍遭白粉筆圈起,宛如命案現場的兇器證物。
「法庭很可能就是命案現場,司法應該更審慎。」她希望藉由這張海報提醒人們判決錯誤的可怕。廢死聯盟執行長林欣怡也藉此批評,最高院昨日才駁回鄭性澤案的非常上訴,在檢調、民團和律師都認為有疑點、判決有誤的情形下,仍如此草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