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 最新
  • 類型
  • 勞工
    • 勞動檢查
    • 不當勞動行為
    • 移工
    • 公教勞權
    • 勞動權益
    • 薪資
    • 非典勞動
    • 罷工
    • 職災
    • 關廠解僱
  • 司法
    • 精障刑責
    • 死刑
    • 冤案
    • 司法改革
    • 公民抵抗
    • 選罷法
    • 公民投票
    • 集會遊行法
    • 模擬法庭
    • 司法
  • 土地環境
    • 天災
    • 生態保育
    • 都市更新
    • 居住權
    • 公害
    • 文化資產
    • 能源
  • 性別
    • 婚姻平權
    • 性別平等
    • HIV
  • 教育
    • 教育政策
    • 課綱微調
    • 校園教官
    • 特殊教育
    • 虐待兒童
  • 社會政治
    • 突發事件
    • 政治事件
    • 遊民議題
    • 動物福利
    • 政府組織
    • 社會照護
    • 外籍人士人權
    • 八仙塵爆
    • 兩公約
    • 金管會
    • 諾富特事件
    • 智慧財產
    • 轉型正義
    • 身心障礙
    • 青少年參政
    • 選舉
    • 高雄氣爆
  • 族群
    • 原住民族
    • 族群傳播
  • 生活文化
    • 媒體
    • 民生
    • 人物
    • 隱私權
    • 情緒心理
    • 醫療
    • 影展
    • 書評
    • 宗教
    • 文化
  • 國際
    • 國際局勢
    • 中港澳
  • 【專欄】
    • 合作專欄
PNN臉書粉絲專頁
menu
search
search
  • 勞工
    • 勞動檢查
    • 不當勞動行為
    • 移工
    • 公教勞權
    • 勞動權益
    • 薪資
    • 非典勞動
    • 罷工
    • 職災
    • 關廠解僱
  • 司法
    • 精障刑責
    • 死刑
    • 冤案
    • 司法改革
    • 公民抵抗
    • 選罷法
    • 公民投票
    • 集會遊行法
    • 模擬法庭
    • 司法
  • 土地環境
    • 天災
    • 生態保育
    • 都市更新
    • 居住權
    • 公害
    • 文化資產
    • 能源
  • 性別
    • 婚姻平權
    • 性別平等
    • HIV
  • 教育
    • 教育政策
    • 課綱微調
    • 校園教官
    • 特殊教育
    • 虐待兒童
  • 社會政治
    • 突發事件
    • 政治事件
    • 遊民議題
    • 動物福利
    • 政府組織
    • 社會照護
    • 外籍人士人權
    • 八仙塵爆
    • 兩公約
    • 金管會
    • 諾富特事件
    • 智慧財產
    • 轉型正義
    • 身心障礙
    • 青少年參政
    • 選舉
    • 高雄氣爆
  • 族群
    • 原住民族
    • 族群傳播
  • 生活文化
    • 媒體
    • 民生
    • 人物
    • 隱私權
    • 情緒心理
    • 醫療
    • 影展
    • 書評
    • 宗教
    • 文化
  • 國際
    • 國際局勢
    • 中港澳
  • 【專欄】
    • 合作專欄
首頁 議題 生活文化媒體

被消失的法官?消失的媒體自律?

媒體 2017.08.22
文/王子榮

上星期,基隆地院有一件定期宣判案件,法官須依照所定期日到庭宣判。這原只是司法日常的例行性工作,但罕見的是,有媒體報導,基隆地院原訂於當天宣判,當時間一到,法院卻早已深鎖、遍尋不著宣判法官;法官甚至表示,是一時忘記,才匆匆忙忙趕到宣判。而原本應出席的三名法官,僅有兩名到庭宣判,另一位則不見蹤影。

事件經該新聞披露後,基隆地院很快以新聞稿澄清,嚴正表示承審法官不僅有按照時間下來宣判,且也向在法庭上的記者朋友講解判決內容,並接受發問。完全相反的訊息,頓時並陳在閱聽人面前。法官有沒有到庭宣判是一件很客觀的事實,竟然變成如此的「羅生門」!是法官真的消失了,還是法官「被消失」?是報導的記者說謊,還是基隆地院硬是強詞奪理、強加辯解?

李組長眉頭一皺直覺並不單純

上開正反消息見報的隔天,同一間媒體的同一撰文記者發了一則新聞,明白承認先前報導不實。新聞中寫道:「『僅有審判長及陪席法官出席,受命的法官卻不見蹤影』一事,即時新聞部分內容與事實不符,造成合議庭上3名法官諸多困擾,對此鄭重致歉,並以現場事實予以澄清」,真相至此才水落石出。

記者硬生生製造出假新聞,這個現象值得觀察的原因,在於這樣的新聞與傳統司法新聞性質完全不同。傳統上的司法新聞,可能以不同角度切入受矚目的司法新聞,可能對於法律的脈絡理解上有出入,所以可能會有對司法產生誤解,但這畢竟都是建立在媒體身為第四權、為社會公益監督的立場上,有時即便報導不夠精確也難以苛責。

然而,現今媒體的氛圍,惡意針對一件子虛烏有的事,並以無中生有的方式來對司法體系潑髒水,甚至刻意曲解判決文義,藉以製造司法顢頇、過街老鼠的印象,賺取閱讀者的點閱率。這樣的惡質媒體文化,如何遏止?

誰才是恐龍法官製造公司

「司法」一詞,幾年來變成不能說的髒字,動輒得咎。司法體制內的成員並非沒有反省,傳統上「法官不語」的框架開始鬆動,開始嘗試更多方式和社會溝通,包括立即反應的澄清新聞稿、line帳號和民眾互動、既有判決體例的調整(如避免使用艱澀字句)。

然而,媒體在司法新聞的處理上,只有極少數的報導者願意深入瞭解、持平報導,其餘更多的,是用完全和判決內容不同的標題製造點閱率,除了本文提及的這則報導,相似案例不勝枚舉。

曾有一篇報導下標為「綠燈直行撞闖紅燈還要賠169萬」,但事實上在該案中,被告穿過路口時黃燈已經要轉成紅燈,才釀成發生車禍,而非綠燈直行;此外,該案為刑事案件,賠償169萬是出自被害人的要求,而刑事法院並未判斷賠償數額,頂多將民事部分移至民事庭審理。但該標一出,再次成功地激起群眾對司法的厭惡。惡意的報導從未停歇,司法卻早已傷痕累累,是法官真的恐龍,還是媒體工廠自行「加工」、生產製造,實不言可喻。

消失的媒體自律/新聞倫理

媒體作為第四權,肩負著監督社會公益的重責大任,也因為如此,大眾對媒體的言論(新聞)總是給予最大的寬容,媒體也總以媒體自律或新聞倫理作為排斥管制的「尚方寶劍」。然而,光怪陸離的報導層出不窮,司法可謂媒體肆虐下的重災區。

我們忍不住要問,這真的是民眾想要的嗎?當報導的方向已經是出自惡意、傳達錯誤消息給閱聽大眾,最終崩壞的司法制度,誰要來承擔苦果?一個民主法治國家,終究需要一套能終局解決紛爭的制度。那些年說好的媒體自律、新聞倫理在哪裡?隨著媒體掌握的輿論影響力越發龐大,連立法委員也不敢纓其鋒芒,遑論早就沒有存在感的NCC(國家傳播媒體委員會),縱使司法院院長許宗力上任時曾呼籲重視妨害司法罪章,在現在的氛圍下,恐怕只能噤聲。

媒體自律的曙光乍現前,我們必須熬過漫漫長夜,而在這一則關於基隆地院的新聞中,我們可以看見,消失的其實不是法官,而是媒體人心中,那條新聞倫理的界線。

.作者為雲林地方法院法官
.內容不代表公共電視立場
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 All Contents Copyright,Taiwan Public Television Service.
客服專線:(02)26332000 傳真電話:(02)26349136 114 臺北市內湖區康寧路三段75巷7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