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我們都希望風調雨順,但在生活中三不五時還是會有災難發生。而這些災難有時候是發生在我們面前、有時候發生在我們所居住的縣市、有時候發生在我們的國家,有些是剛剛發生、有些是已經發生一個星期、有些已經是發生幾年了。從每個人主觀的角度,會很自然地認為我們會用不同的方式來看待這些災難,但究竟是怎麼不同法呢?
有研究者分析了不同地區、不同時間點的美國twitter用戶,針對美國Sandy Hook小學濫殺事件的twitter貼文。首先,他們發現twitter用戶距離案發地點越近,相關的貼文越多;此外,距離案發時間點越接近,相關的貼文越多。
以上這兩個數據比較不令人意外,但他們另外分析了貼文中的情緒詞彙。若將詞彙分為悲傷、焦慮、憤怒三種類型,則會發現距離案發的地點越接近,悲傷相關的詞彙出現的頻率越高,但焦慮、憤怒詞彙出現的頻率則會越低。若從時間的面向來看,則會發現悲傷相關的詞彙隨著時間的流逝,出現的頻率會下降,但是焦慮的詞彙出現的頻率則會增加,憤怒相關的詞彙則不會隨著時間而有所改變。
他們另外有個發現,跟「因果推論」有關係的詞彙,也會受到空間、時間的影響。距離案發地點越遠的,因果推論相關的詞彙出現的越多;距離案發時間越遠,因果推論相關的詞彙出現的也越多。
因為悲傷詞彙出現的頻率和因果推論的詞彙看似有負相關、焦慮詞彙出現的頻率和因果推論的詞彙看似有正相關,所以研究者們針對這個現象做進一步的檢視。他們利用不同提問的方式,來檢視實驗參與者的反應是否有差異。在第一種提問方式,他們會用比較抽象的問題來做詢問,例如: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情;在第二種提問方式,他們會用比較具體的問題來做詢問,例如:事情發生的情形是怎麼樣的。
結果發現,在比較具體的提問方式下,實驗參與者的悲傷情緒是比較強烈的;但在比較抽象的提問方式下,實驗參與者的焦慮情緒是比較強烈的。這樣的結果吻合了他們分析twitter貼文的發現,因為抽象的提問方式比較涉及到因果推論的討論,而具體的提問方式比較涉及回憶事件的現狀,而不是聚焦在為什麼事情會發生。
所以,若要走出因為災難造成的悲傷情緒,有幾個做法:
1.離案發地點遠一點,出走散散心。
2.等時間過去,暫時冷處理。
3.不要重複思考事件發生的情形,而是去思考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情。
第三點其實在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治療上也是常使用的技巧,因為找出原因,才能夠嘗試將事件的前因後果找出來,負向情緒也就不會一直持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