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要介紹的文章是Scientific American:MIND三月號的Science Debunks Midlife Myths。在日常生活中,若有三四十歲的人看起來有點落寞、失意,我們常會戲稱他們是不是有中年危機,甚至有些人會以中年危機當作藉口,做出一些荒腔走調的行為。但中年危機是真實存在的嗎?成因又是甚麼?
根據不同的研究調查,約有10-26%的人主觀覺得自己有中年危機,此外男性並不盡然比女性更容易有中年危機。以上兩筆數據或許會讓大家有點意外,但你想像的中年危機可能和真相有點距離!
那中年危機究竟是怎麼形成的呢?有一部份的原因是因為人們在中年的時候,最容易經歷比較重大的壓力事件,例如被炒魷魚等。壓力事件的發生,會讓一些人無法承受,就會有中年危機的現象發生。此外,這和人們怎麼看待未來的長短、看重的事物等都有關聯性。隨著年紀的增長,人們會覺得人生不在漫漫長路,就會比較專注在當下的目標,也有可能會將重心從工作轉移到家庭生活上。一旦有這些心態上的轉換,就有可能無法滿足工作上的要求,因而產生一些不好的後果,進而有中年危機的現象發生。
除了心理上的轉變之外,生理上的變化也讓人不得不產生危機感,例如白頭髮越來越多、體力越來越差、內分泌系統的改變,這些都是中年危機的成因之一。也有研究者認為,中年危機可能是有演化基礎的,不同物種都有可能產生某些行為,有調查就發現黑猩猩到了一定年紀,也會有些失意的行為展現。但中年危機扮演甚麼重要的演化功能,這個就是一個未解的謎團了。
最後,文章提到了一些讓人更摸不清頭緒的數據:親密關係在四十歲左右是最好的,此外有研究發現,若讓年長者選擇可以回到某一個年紀,多數的人會希望回到四十歲左右的年紀。如果四十多歲真的是中年危機發生的時間點,那為什麼人們會想要這樣做呢?真是不懂啊...。
還是,其實我們應該視中年危機為中年轉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