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初日本受到燕子颱風重創,一起關西機場中國接駁車的假新聞,最後竟然間接導致大阪辦事處處長身亡,引發軒然大波。社群媒體上的假消息與假新聞認定與管制,再次引起討論。
六月網路曾出現香蕉崩盤的合成假照片,時有立委邱志偉提案要加重刑責,以社會秩序維護法入罪,可處三日以下拘留或三萬元以下罰鍰;日前NCC也提醒現行廣播電視法早於105年即訂有「如製播新聞違反事實查證原則,致損害公共利益,或妨害公共秩序者,違反者最高可核處新臺幣200萬」,並非特針對假新聞提高罰則。
2018年7月上線甫成立不久的新聞事實查核中心,也針對關西機場事件提出完整查核報告,但不少網友卻以更嚴苛的標準,檢視第三方查核機構的「事實判斷」。網路假消息引發人心惶惶造成憾事,一旦政府加強管制,傳播學者憂心恐有箝制言論自由之嫌,在民主自由的國家,言論自由該如何從中達到平衡?新聞的事實認定,又該如何判定?
本集燦爛時光會客室邀請到新聞事實查核中心委員,也是優質新聞發展協會理事長胡元輝一起來探討「假新聞」。
關西事件發酵之後,事實查核中心也儘速針對此事進行查核。胡元輝指出爭議有三點:中國領事館有無派車去機車接中國旅客?大阪辦事處有無做相關援助措施?駐日辦事處跟大阪辦事處的權責認定?
胡元輝強調,「我們只能查核我們能查核的!」事實查核中心有功能性也有限制性,事實查核中心透過日方事實查核組織與關西機場公關部門,進行事實確認與澄清。但胡元輝也認為,「即使澄清之後,大家還是主觀的,我對於這個事實結果可以有各種不同詮釋、各取所需,事實澄清之後,評價交給大家。」
管中祥提到,新聞真實也涉及到意識型態與價值判斷「有些事實可以查核的,例如兩顆子彈?客觀中立的調查過程;但找到兩顆子彈之後,信者恆信、不信者恆不信。」
「什麼叫做事實呢?哲學上可以有很多爭辯,你的事實可能只是冰山一角,事實查核中心就像一般媒體在做的事情,努力接近真相的過程。」胡元輝認為,大家往往想像事實查核可以有非常大的功能,以為事實清楚了,答案就出來了嗎?恐怕是不盡然的。
管中祥說,「各說各話在民主社會很正常,但是它需要站在一個基本事實基礎。」當社會進行公共討論,更需要新聞事實查核中心做這樣的認定,但事實的認定往往沒有那麼簡單。
胡元輝強調,事實查核中心查證過程絕對不能仰賴單一來源,須經過多重消息驗證,「連中國大使館公布的相關資訊都說在外邊週轉,換句來說,我們是從多重消息來證實。」
胡元輝認為,事實查核也有其侷限,很多人猜測外交官為何輕生,不論是日本或外交部相關單位基於倫理也未必能夠公布,只能盡可能釐清日本媒體的報導,但對於輕生的真正原因,事實查核有其限制,胡元輝指出,許多閱聽人卻要求事實查核中心要解決這個問題,卻不以相同標準質疑媒體缺乏查證,反而批評事實查核中心。
胡元輝指出,根據研究,過去七、八年間,全球事實查核組織高達一百五十幾間,這樣的結果凸顯了社會普遍對政治菁英與媒體的不信任度;不只在台灣,全球的媒體公信力普遍下墜。
胡元輝說,「換言之,如果政治人物都能夠忠實傳達主張,如果媒體能夠扮演適當傳遞真實、監督政府機制,其實就不會有事實查核機制。」
管中祥認為,現在媒體環境中不搶眼球非常困難,媒體缺乏基本採訪查證,閱聽人但又把查核責任放給第三方查核機構,不是很荒謬嗎?
胡元輝強調社群媒體的角色也是關鍵,當社群媒體強調自己是平台不能做審核,需要借助外部單位,第三方事實查核中心的角色也顯得更加關鍵。
假新聞爭論中,NCC跳出來提醒,現行廣播電視法早於105年即訂有「如製播新聞違反事實查證原則,致損害公共利益,或妨害公共秩序者,」違反者最高可核處新臺幣200萬,並非特針對假新聞提高罰則。
胡元輝指出,NCC針對假新聞規範中早已討論一段時間,最早並沒有訂定罰則,僅為抽象性原則,直到105年才通過明確提高罰則;但是目前為止並沒有相關案例與媒體因為此法條受罰。而在此時機下,NCC卻主動跳出來澄清,更需要好好審思該法條的具體實施,甚至保有言論自由的平衡。
管中祥質疑,「如果真的開罰,會不會NCC自己砸腳?所謂事實與新聞的採訪是不斷的變動、不斷演進挖掘真相的過程。」
管中祥提到,若檢視NCC的條文本身,涉及「事實的認定與查證」與「妨害公共秩序」,前者事實的界定到什麼程度?後者公共利益與秩序本身也太過抽象,在過去威權時代也動輒作為過度執法工具。
胡元輝指出,「妨害公共秩序」在其他法條中有不少實務見解,較令人憂慮的仍然是事實部分,在實務運作最後的究責如何斷定有無事實查證?」
「『事實查證』這四個字包含兩個keywords到底如何處理? 相關案例有沒有可能濃縮、細則化成為可實踐的規範,我覺得這是一個工程,這工程需要政府機關、獨立機關NCC應該邀請公民團體、專家學者、媒體業者好好談一談,有沒有可能得到共識?」胡元輝認為,應優先強調「共管」精神,大家先來討論實務上,可實踐可遵行的共識準則。
「自律永遠是第一步,政府機關退到第二線,有相對的規範先讓媒體實踐,最後才是裁罰依據。」胡元輝說。
管中祥認為,在很多威權集權國家,常以違反社會秩序作為藉口,管制人民與媒體;但公共秩序善良風俗難以界定,難道不會造成寒蟬效應嗎?
胡元輝指出,立法規範背後必須有具體的行政命令,或者業界自定準則作為配套機制,否則淪為虛幻的條文。例如「限制級」的訂定辦法,「裸露」定義,需有具體的裸露部位;相對於法條抽象原則,更需要可實踐性的原則規範,仰賴業界共管與自律。
當新聞是不斷變動的歷程,事實認定的極限又在哪裡?管中祥舉例,過去政府可能透過不具名來源放風聲測風向,事後又加以否認,這樣的例子中,事實查核又要如何去判定真假?
胡元輝強調,事實查核中心有幾個原則:不查預測測性言論、不查意見性言論,更重要的是必須勇於更正。
社會上存在很多人期待寄望政府加強管制,希望社會秩序安定。管中祥提到,在課堂經驗中,也出現不少傳播系學生自己都認為政府應該管制假新聞,讓他深感訝異。
胡元輝認為,假新聞管制中,最核心的問題在「刻意造假產生特定政治目的的假新聞」;又,難道政府不作為,民主就會自己存在?政府又涵蓋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管制策略與立法策略都須更細緻地去處理,而非限於「管」與「不管」的二元爭論。
管中祥認為,政府不是不應該做規範,但台灣過去長期歷經戒嚴時期對言論自由的戕害,一旦政府要伸手進「內容」做規範,就需要特別謹慎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