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 最新
  • 類型
  • 勞工
    • 勞動檢查
    • 不當勞動行為
    • 移工
    • 公教勞權
    • 勞動權益
    • 薪資
    • 非典勞動
    • 罷工
    • 職災
    • 關廠解僱
  • 司法
    • 精障刑責
    • 死刑
    • 冤案
    • 司法改革
    • 公民抵抗
    • 選罷法
    • 公民投票
    • 集會遊行法
    • 模擬法庭
    • 司法
  • 土地環境
    • 天災
    • 生態保育
    • 都市更新
    • 居住權
    • 公害
    • 文化資產
    • 能源
  • 性別
    • 婚姻平權
    • 性別平等
    • HIV
  • 教育
    • 教育政策
    • 課綱微調
    • 校園教官
    • 特殊教育
    • 虐待兒童
  • 社會政治
    • 突發事件
    • 政治事件
    • 遊民議題
    • 動物福利
    • 政府組織
    • 社會照護
    • 外籍人士人權
    • 八仙塵爆
    • 兩公約
    • 金管會
    • 諾富特事件
    • 智慧財產
    • 轉型正義
    • 身心障礙
    • 青少年參政
    • 選舉
    • 高雄氣爆
  • 族群
    • 原住民族
    • 族群傳播
  • 生活文化
    • 媒體
    • 民生
    • 人物
    • 隱私權
    • 情緒心理
    • 醫療
    • 影展
    • 書評
    • 宗教
    • 文化
  • 國際
    • 國際局勢
    • 中港澳
  • 【專欄】
    • 合作專欄
PNN臉書粉絲專頁
menu
search
search
  • 勞工
    • 勞動檢查
    • 不當勞動行為
    • 移工
    • 公教勞權
    • 勞動權益
    • 薪資
    • 非典勞動
    • 罷工
    • 職災
    • 關廠解僱
  • 司法
    • 精障刑責
    • 死刑
    • 冤案
    • 司法改革
    • 公民抵抗
    • 選罷法
    • 公民投票
    • 集會遊行法
    • 模擬法庭
    • 司法
  • 土地環境
    • 天災
    • 生態保育
    • 都市更新
    • 居住權
    • 公害
    • 文化資產
    • 能源
  • 性別
    • 婚姻平權
    • 性別平等
    • HIV
  • 教育
    • 教育政策
    • 課綱微調
    • 校園教官
    • 特殊教育
    • 虐待兒童
  • 社會政治
    • 突發事件
    • 政治事件
    • 遊民議題
    • 動物福利
    • 政府組織
    • 社會照護
    • 外籍人士人權
    • 八仙塵爆
    • 兩公約
    • 金管會
    • 諾富特事件
    • 智慧財產
    • 轉型正義
    • 身心障礙
    • 青少年參政
    • 選舉
    • 高雄氣爆
  • 族群
    • 原住民族
    • 族群傳播
  • 生活文化
    • 媒體
    • 民生
    • 人物
    • 隱私權
    • 情緒心理
    • 醫療
    • 影展
    • 書評
    • 宗教
    • 文化
  • 國際
    • 國際局勢
    • 中港澳
  • 【專欄】
    • 合作專欄
首頁 議題 族群原住民族 文化保存

光復節是受難日 原民要土地正名

文化保存 2014.10.24
Nagao Kunaw(陳睿哲)/採訪報導

台灣原住民族部落行動聯盟、長老教會及人權團體在今(24日)上午走上凱道,控訴政府歡慶「台灣光復節」,卻不正視原住民族長期受到政府壓迫和殖民歷史,根本就是原住民族的「受難日」。

原動盟代表 Yapasuyongu表示,光復在字面解釋是「將失去的拿回來」,但對於台灣的原住民族來說,台灣光復不是回歸故土,而是再次被殖民及失去自己命名和使用土地的權力。

原動盟發言人陳以箴指出日前有族人在花蓮縣光復鄉公所前噴漆,希望將「光復鄉」改為結合當地兩大部落名稱的 Tafalong (太巴塱) 及 Fata’an (馬太鞍) 改為「馬太鄉」,讓地名確切結合在地歷史、文化和族群。

到底是要復興什麼?

復興鄉泰雅族人 Yabueyo 說從小就知道族人稱呼這塊土地為 Piysan,但是1889年劉銘傳來了後改名為「角板山」,國民政府遷台為慶祝蔣介石生日,又在1954年把地名改為「復興」,並把小學改名為介壽國小。Yabueyo 說:「對族人來說,到底是要復興什麼?」

Yapasuyongu指出:「原住民正名運動歷經30年,在55個原住民鄉鎮卻僅有嘉義縣吳鳳鄉正名為阿里山鄉、高雄三民回復為那瑪夏區」。他認為復興鄉、信義鄉、仁愛鄉以及光復鄉等行政區名,都還持續強壓黨國思想在原住民身上。他更感痛心的是仍知曉地名意義的耆老正在凋零,但這個國家的正義究竟在哪?

小米穗基金會董事長黃智慧認為,立法院長王金平日前宣佈重大政績,修正地方制度法讓2010年五都升格後,失去公法人地位的原住民地區回復其主體。黃智慧痛批這遲來的正義怎麼可以稱作「政績」?族人多年的痛苦,政府都視而不見嗎?

台灣人權促進會執行秘書施逸翔表示,馬總統早在2009年就簽署兩公約並國內法化,兩公約其中重要的內涵就是保障國內各族群的自決權。他認為族人的訴求是最基本的自我認同和命名權,馬政府應該重視。

「我們人數只有2%,但我們承載台灣98%以上的歷史」。泰雅族畫家 Yawi(林世偉)哽咽地說政府透過法律以「合法」手段掠奪原住民土地,族人被迫下山,原住民在自己的土地上流浪,透過語言口耳相傳的地名正在失傳。

應代表原住民口舌的民意代表卻不願意出面,Yawi痛批:「我邀請了所有的原住民立委來聲援土地正名,卻沒人願意出席。」

黃智慧認為今天站在凱道非常諷刺,國家準備慶祝光復節,而在兩星期之前,馬總統也在此地宣布國慶文告,內容提及台灣支持香港普選,並應將台灣成功的民主經驗輸出。黃智慧說:「馬英九要將台灣民主輸出,就應該先代表政府對於過去殖民和剝奪族群記憶的作為向原住民族道歉,這樣的民主輸出才有意義。」

原動盟呼籲民眾寫下自己的傳統地名並上傳到臉書,「光復」自己的土地,爭取傳統名稱的正名。

族人在慶祝「台灣光復節」的牌坊下舉著標語,呼籲馬政府「原地正名」!(Nagao/攝)
台灣原住民族部落行動聯盟發言人Yapasuyongu表示,「原住民族正名運動」已經過了三十年,但是現在25個原鄉卻只有高雄那瑪夏鄉和嘉義阿里山鄉兩個鄉鎮正名成功。(Nagao/攝)
Yawi說:「原住民為了正名,站在街頭三十多年,到底何時才可以不要在自己的土地上流浪」。(Nagao/攝)
Yabueyo 說:「對族人來說,到底是要復興什麼?」(Nagao/攝)
族人透過行動劇來表示,荷蘭、日本和後來的國民黨政府,將原住民族原本對土地的名稱刪除,換上殖民者認定具有教化的名稱,像是花蓮「光復鄉」、桃園「復興鄉」以及南投的「仁愛鄉」等。(Nagao/攝)
原動盟呼籲民眾寫下傳統地名並上傳到臉書,「光復」自己的土地。(Nagao/攝)
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 All Contents Copyright,Taiwan Public Television Service.
客服專線:(02)26332000 傳真電話:(02)26349136 114 臺北市內湖區康寧路三段75巷7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