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冬天成龍濕地迎來國際嬌客黑面琵鷺,數量約15隻。其中包含一隻韓國繫放研究編號V29的黑面琵鷺,為成龍濕地在國際研究上,留下珍貴記錄。但黑面琵鷺所在的草澤區,因光電場開發面臨棲地破壞問題。生態人士擔心影響黑面琵鷺棲息,破壞台灣生態保護的國際信譽。
根據鳥友提供資料,今年首批有15隻左右黑面琵鷺,已經來到成龍濕地,棲息在成龍濕地附近的草澤區,但是附近有太陽能光電場開發工程,擔心黑面琵鷺棲息,受到干擾影響,恐怕有騷擾保育生物的觸法問題。
觀樹教育基金會多年舉辦成龍濕地國際環境藝術節,長期記錄當地生態,守護濕地環境。基金會主任王昭湄說明,今年黑面琵鷺已經來臨,散布在成龍濕地,以及附近的草澤區,並且在12月10日紀錄到一隻繫有腳環的黑面琵鷺,腳環編號V29,經過回報黑面琵鷺保育學會,証實為2017年在韓國出生,由研究人員繫放的黑面琵鷺,成為V29在全球的第一筆回報資料。
V29等黑面琵鷺族群的棲息位置,並不在政府劃設的濕地範圍,而是在台61快速道路北側的草澤區。王昭湄表示,廣義上的成龍濕地,涵蓋台61快速道路南、北兩側區域,南側為水域,北側為草澤,各有不同生物棲息,南側為開闊水域,常見鷗科、高蹺鸻,東側隱藏草澤多為雁鴨、紫鷺、黑面琵鷺等留鳥與候鳥。目前政府僅劃設南側為濕地範圍,北側劃為不利耕作區域,並不屬於法定濕地。
2015年農委會針對雲、嘉、彰地區,公告嚴重地層下陷地區內不利耕作,可以設置綠能設施之農業用地範圍,共計18區,總面積1253公頃,雲林縣就佔13區。在成龍濕地附近,快速道路北側的草澤區域,規劃有11、12區,面積總計90多公頃,目前12區已開發完成太陽能板裝設,黑面琵鷺所在的11區草澤區,也將面臨開發。
觀樹教育基金會主任王昭湄表示,根據長期觀察,北側草澤區,不只有動物生態,還有蘆葦、水蠟燭等植物生態,生態相當豐富,如果成龍濕地包含水域與草澤,更能完整呈現濕地的多樣化生態樣貌,同時對於未來濕地的未來,更能有多元的想像。
綠能開發相當重要,但是農委會劃設嚴重地層下陷的不利耕作區域,其實很多都是濕地,當濕地開發光電場,影響候鳥生存棲息的問題,已經在桃園埤塘濕地、雲林成龍濕地、嘉義鹽田濕地等區域,不斷的發生,引發生態爭議。如何讓綠能與生態共存共容,可能是政府在大力推動綠能之外,同時必須關注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