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 最新
  • 類型
  • 勞工
    • 勞動檢查
    • 不當勞動行為
    • 移工
    • 公教勞權
    • 勞動權益
    • 薪資
    • 非典勞動
    • 罷工
    • 職災
    • 關廠解僱
  • 司法
    • 精障刑責
    • 死刑
    • 冤案
    • 司法改革
    • 公民抵抗
    • 選罷法
    • 公民投票
    • 集會遊行法
    • 模擬法庭
    • 司法
  • 土地環境
    • 天災
    • 生態保育
    • 都市更新
    • 居住權
    • 公害
    • 文化資產
    • 能源
  • 性別
    • 婚姻平權
    • 性別平等
    • HIV
  • 教育
    • 教育政策
    • 課綱微調
    • 校園教官
    • 特殊教育
    • 虐待兒童
  • 社會政治
    • 突發事件
    • 政治事件
    • 遊民議題
    • 動物福利
    • 政府組織
    • 社會照護
    • 外籍人士人權
    • 八仙塵爆
    • 兩公約
    • 金管會
    • 諾富特事件
    • 智慧財產
    • 轉型正義
    • 身心障礙
    • 青少年參政
    • 選舉
    • 高雄氣爆
  • 族群
    • 原住民族
    • 族群傳播
  • 生活文化
    • 媒體
    • 民生
    • 人物
    • 隱私權
    • 情緒心理
    • 醫療
    • 影展
    • 書評
    • 宗教
    • 文化
  • 國際
    • 國際局勢
    • 中港澳
  • 【專欄】
    • 合作專欄
PNN臉書粉絲專頁
menu
search
search
  • 勞工
    • 勞動檢查
    • 不當勞動行為
    • 移工
    • 公教勞權
    • 勞動權益
    • 薪資
    • 非典勞動
    • 罷工
    • 職災
    • 關廠解僱
  • 司法
    • 精障刑責
    • 死刑
    • 冤案
    • 司法改革
    • 公民抵抗
    • 選罷法
    • 公民投票
    • 集會遊行法
    • 模擬法庭
    • 司法
  • 土地環境
    • 天災
    • 生態保育
    • 都市更新
    • 居住權
    • 公害
    • 文化資產
    • 能源
  • 性別
    • 婚姻平權
    • 性別平等
    • HIV
  • 教育
    • 教育政策
    • 課綱微調
    • 校園教官
    • 特殊教育
    • 虐待兒童
  • 社會政治
    • 突發事件
    • 政治事件
    • 遊民議題
    • 動物福利
    • 政府組織
    • 社會照護
    • 外籍人士人權
    • 八仙塵爆
    • 兩公約
    • 金管會
    • 諾富特事件
    • 智慧財產
    • 轉型正義
    • 身心障礙
    • 青少年參政
    • 選舉
    • 高雄氣爆
  • 族群
    • 原住民族
    • 族群傳播
  • 生活文化
    • 媒體
    • 民生
    • 人物
    • 隱私權
    • 情緒心理
    • 醫療
    • 影展
    • 書評
    • 宗教
    • 文化
  • 國際
    • 國際局勢
    • 中港澳
  • 【專欄】
    • 合作專欄
首頁 議題 土地環境生態保育 桃園藻礁

大逆轉!藻礁報告即將出爐 衝擊環評結論?

桃園藻礁 2019.02.03
文/郭志榮

中油觀塘第三天然氣接收站開發案,2018年10月8日在民間環委集體缺席下,由官派委員強勢通過環境影響差異,引發高度爭議。但是更具爭議的整個環評案,在缺乏完整生態調查資料下,持續進行審查,並且作出決議。現今農委會委託調查的「藻回南桃園的里山海」報告即將出爐,內容顯示大潭藻礁生態豐富,將會對環差結論造成衝擊,形成「刀下留人,已然行刑」的荒謬環評現象。

2018年,農委會林務局編列農再預算1076萬,委託中研院、台北大學、成功大學、東海大學、台北市立教育大學等單位,邀請社區、海洋、生物等學者專家,進行「藻回南桃園的里山海:南桃園藻礁水圈環境生態對社區生活產業的影響」計畫,從社區與生態的角度,針對南桃園藻礁生態,進行為期一年的調查。調查分成6個子計畫,計畫內容涵蓋沿岸社區開發史與污染史,以及海域、藻礁的生態調查,結案報告內容300多頁。

面積廣大的大潭藻礁,連結著社區發展。
在生態與社區調查上,由林君諭、劉靜榆、溫國彰等學者共同主持調查,報告內容說明,新屋、觀音沿海六里,在古大漢溪被襲奪,改道淡水河後,形成許多斷頭河的地質地形,後續移墾而來的居民,必須在風大地旱的環境中,過著靠陸吃海的「海客文化」。根據訪查所得,過去沿海六里的漁獲相當豐富,鯊魚、烏魚、比目魚、花枝、蟹類等海洋生物,都是漁民在沿岸五海哩內,可以捕獲的海洋生物。

調查指出,在南桃園沿海環境的破壞中,還是遺留有少數地景、古蹟,特別是藻礁環境,保留的生態資源與自然地景,可以作為社區的連結,保留沿海居民的共同記憶,具有高度文化與生態價值。

在海洋生物生態方面,由林惠真、劉烘昌、邱郁文等學者共同主持,計畫透過白玉、大潭藻礁G區、大潭藻礁G2區、永興、永安五個採樣點,進行連續6個月的魚類物種調查,共計捕獲496件個體,分類有22科34個物種。物種豐富度的排名,從永安、大潭G2區、白玉、大潭G1區、永興逐漸遞減,大潭G1、G2區在螃蟹、裸胸鯙的物種與數量上,都是全區最高。

大潭G1、G2區蟹類物種高達17種,生物豐富度高於觀新野生動物保護區的觀新藻礁。
在螃蟹生態調查上,南桃園沿海共有14科52種,成為台灣西海岸嘉義以北地區,蟹類物種最豐富的地區,已經接近台江國家公園56種蟹類的記錄,具有國家公園的自然資源潛力。特別是,大潭G1、G2區蟹類物種高達17種,生物豐富度高於觀新野生動物保護區的觀新藻礁,螃蟹物種12種。

在裸胸鯙生態上,2017年的調查,根據不同潮池的捕捉記錄,推估大潭藻礁約有1200多隻裸胸鯙,密度相當高,以食物鏈頂級生物的存在數量,顯現當地生態的豐度。2018年調查,主要測試重複度,針對捕捉個體進行標示後釋放,發現在特定礁池,捕獲五隻裸胸鯙,標示後釋放,二星期後重複捕捉到二隻,顯見當地並非只是覓食區,而是穩定的棲地。

水生無脊椎動物生態多樣性上,發現藻礁底的軟體、節肢、環節、星蟲等動物門,總計超過44科50種生物,大潭藻礁G2區生物多樣性、豐富度,都遠高於其他各區。在河川調查上,捕獲毛蟹、字紋弓蟹等迴遊物種,藻礁成為重要的生物遷徙廊道。同時調查指出,南桃園沿岸五條河流污染嚴重,河口水質在乾、雨季都不佳,藻礁生態受到污染風險。

在海藻與多杯孔珊瑚生態調查上,由劉少倫、陳昭倫等學者主持調查,藻類透過DNA生命條碼分析,發現桃園藻礁約有49種大型藻礁,其中包含2018年二個新發表屬,3個新發表種,2個新記錄種,顯示藻礁上藻類生態的多樣性,以及存在許多尚未發現的藻類物種。

柴山多杯孔珊瑚只有存在大潭G1、G2區,特別是在風與海浪的作用下,形成一個適宜柴山多杯孔珊瑚的生存環境。
柴山多杯孔珊瑚調查上,從過去的點狀發現,開始進行有系統的棲地調查,研究藻礁底質結構與棲地複雜度,發現白玉、大潭G1、G2區藻礁棲地狀況良好,不僅是連續礁體,同時礁體上有很多孔隙,形成微棲地,提供生物躲藏、居住。柴山多杯孔珊瑚只有存在大潭G1、G2區,特別是在風與海浪的作用下,形成一個適宜柴山多杯孔珊瑚的生存環境。

整個調查研究結果,顯示在生態數據的綜合分析下,白玉、大潭藻礁G1、G2區的生態健康狀況,明顯優於觀新保護區與永興、永安海岸。

報告明確建議以大潭G2區為新的核心地點,將白玉、大潭藻礁G1、G2區,劃設為柴山多杯孔珊瑚暨藻礁生態保護區。

後續,中研院海洋專家陳昭倫,透過中研院研究計畫,在2019年1月22、23日,桃園海岸全年最低潮位時刻,進行大潭海岸調查,發現岸上藻礁帶,通過約50公尺的沙埋區,低潮綫下都是廣大的藻礁群,並且有持續造礁現象。

並且在大潭藻礁G1區發現微孔、宮田偽絲、黑菊三個新記錄種珊瑚,大潭藻礁在G2區中,發現珊瑚島,特別是其中一座珊瑚島,直徑約1公尺,上面密佈柴山多杯孔珊瑚,成為極珍貴的重大發現,印證在農委會委託生態調查中,對於大潭藻礁水下礁體狀態的說明。

大潭藻礁在G2區中,發現一座珊瑚島,直徑約1公尺,上面密佈柴山多杯孔珊瑚,成為極珍貴的重大發現。(搶救大潭藻礁行動聯盟提供)
在內政部營建署審查海岸開發的海岸管理委員會中,陳昭倫提出生態調查說明,並且以調查所得的「海域流場」資料,說明大潭G1的棧橋工程,以及G2區的海堤工程,不僅可能直接破壞藻礁,毀壞柴山多杯孔珊瑚,甚至在改變「海域流場」下,都可能形成棲地破壞的生態浩劫。

這份由農委會委託的生態調查案,雖然以農村再生經費,進行社區與生態資源調查,但是卻是集結近五十位國內一流的海洋學者與研究人員,進行為期一年的高密度生態調查,建立南桃園沿海最精細的生態調查報告,具有高度公信力!

反觀過去歷史,觀塘案多年審查,都在生態資料不足的狀態下,進行審議。中油提出的生態資料,許多是早期資料,並且相當片面,多次遭到環評委員抨擊,要求提出完整資料再審。民間學者為了搶救藻礁,紛紛進入調查,提出生態資料,但是並不獲得官方承認。唯一正式且具有公信力,就是農委會委託的生態調查案,但是必須為期一年,直到2018年12月才會出爐。

搶救大潭藻礁行動聯盟召集人潘忠政多次提出,環評案不該急著通過,應該等到農委會正式報告出爐,才有一個客觀公正基礎,作為審查依據。環評委員劉益昌在環評會中表示,如果不等待正式調查報告出爐,失去審查的科學依據,根本不清楚會造成何種生態危害,將會讓環評失去公信,委員們只能以最嚴謹態度,來進行審查。

內政部營建署審查海岸開發,潘忠政提出最新藻礁生態調查,希望政府劃設保護區,停止開發。
但是,民間環委最嚴謹的審查,在專案小組作出「不通過」的結論,還是不敵在環評大會上,在11位民間環委集體缺席抗議下,由7位官派委員以人數優勢的逆轉,「有條件通過」觀塘開發案。

依賴作為環評判斷的生態調查報告,正式出爐!但是觀塘案已經過了。一路協助守護大潭藻礁的律師陳憲政表示,遲到的生態調查報告,無法在環評挽救藻礁,卻是可以在撤銷環評的行政訴訟上,提供有力的證據。

搶救大潭藻礁行動聯盟召集人潘忠政指出,觀塘案環評充滿算計,最後依賴官派委員強勢過關。但是調查報告正式出爐,並非沒有作用,地方的桃園市政府,或是中央的海洋委員會,都有權力與責任,保護海岸、海域的生態,依法劃設自然地景或海岸保護區,而非繼續漠視調查報告的出爐。

長期以來,搶救大潭藻礁行動聯盟不斷要求桃園市長鄭文燦,必須實現選前承諾,劃設自然地景,保護藻礁海岸線。但是市政府對外說明,總是以資料不足,必須等待完整生態報告出爐,再行處理。如今正式報告出爐,桃園市政府已經無法再延宕,必須面對調查報告的生態事實,作出應有的處理。

二月份,守護大潭藻礁的團體與專家,將會舉辦一場大型的研討會,公開說明桃園海岸的生態調查結果。作為官方的正式調查報告,中央乃至地方都無法漠視調查報告具有的權威性與證據力,無法再以資料不足,或是相互推託,來掩蓋大潭藻礁作為台灣生態寶地的事實。

如同海洋專家陳昭倫所說,觀塘案不會因為通過環評而結束,反而會在大潭藻礁更多生態調查顯示後,以科學數據,反擊觀塘案的種種荒謬!

藻礁報告即將出爐,衝擊環評結論!守護大潭藻礁,進入新的戰場,不再是環評會場內的攻防,而是政府部門對於正式調查報告的因應態度,以及民眾對於保護生態環境的決心與意志。

民間學者為了搶救藻礁,紛紛進入調查,提出生態資料,但是並不獲得官方承認。
2018年10月8日的環評大會,在7位官派環委支持下,有條件通過觀塘案。
桃園海岸線上,密佈著大大小小的工業區。
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 All Contents Copyright,Taiwan Public Television Service.
客服專線:(02)26332000 傳真電話:(02)26349136 114 臺北市內湖區康寧路三段75巷7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