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風景與生態之外,東沙的開發歷史,其實相當久遠。從晉代就有文字記錄,指出廣東漁民前往「珊瑚洲」捕魚,「珊瑚洲」指的就是東沙環礁。1860年代,清代同治年間,廣東、海南兩地的漁民,大量前往東沙捕魚、採藻,以及捕捉海龜,並於東沙島搭建簡易工寮,進行醃曬魚肉及海藻加工,後來留有歷史遺址。
東沙的歷史文化資產調查,陸域上除了舊有東沙遺址以外,成功大學考古研究所所長劉益昌,根據地表挖掘到的陶瓷片,新發現有東沙碼頭遺址與東沙指揮部遺址,都是歷史時期人為活動的場所。劉益昌指出,東沙島在西方人稱Pratas Islands,過去是鄭和下西洋的路徑,也是西方到中國、日本的貿易航線,擁有豐富的海底沉船文化資產。
東沙從日治到政府接收之後,一直是軍事化島嶼,充滿軍事化設施。
1907年,清代正式將東、西沙兩群島,納入版圖,隸屬廣東管轄,但未駐軍。同年,日本商人佔領,稱為「西擇島」,興建宿舍,修築碼頭、軌道,開採可做肥料的磷酸礦。1909年清國提出交涉,以賠償開發費用,取回東沙,並且立碑宣示主權。到了二戰期間,日本再次統治東沙,並且興建機場與工廠,以及氣象站,收集提供南海氣象的重要戰略資訊。
二戰後,政府接收南海諸島,由海軍陸戰隊進駐守護,1979年7月將東沙、南沙劃歸高雄市管轄。2007年1月,內政部正式公告「東沙環礁國家公園」,東沙環礁國家公園為臺灣第七座國家公園,也是台灣首座海洋型國家公園。2010年國家公園管理站落成掛牌,提供研究學者較好的研究空間與生活處所。2011年國軍陸戰隊陸續撤出,改由海巡署進駐巡護,象徵東沙軍管時代的解除。
前往東沙,目前有海運和空運方式。空運的民航機每週一班,由高雄小港機場出發,一次可搭載70個人,航程時間近2個小時。海運有海巡船艦與運補船艦,主要提供島上海巡、研究人員來往,以及運補生活必需品及研究設備。航程約一晚八小時,但是大船必須泊停外海,再由運補小艇接送。
東沙機場成為東沙出入的重要門戶,但是起降受氣候影響很大。
東沙環礁國家公園成立後,只有研究人員以及特案申請的團體能夠進入,一般民眾還是難以登島。因為在東沙環礁國家公園成立時,計畫書中明訂,國家公園成立後,前五年為保育復育期,全力進行資源調查、環境復育,以及相關設施規劃、興建等工作,不開放一般民眾觀光。
國家公園成立後,設立國際生態研究站,廣邀生態專家與保育團體,登島進行各類調查研究,從珊瑚、海草、螺貝類、鳥類、費氏窄尾魟、尖齒檸檬鯊、沉船考古等研究,進行廣泛大規模的調查。並且設立珊瑚復育中心,針對一度遭到白化危機的東沙環礁,進行保種與復育的工作。
2017年,依照監測調查成果,外環礁珊瑚覆蓋率,平均已達50%以上,最高覆蓋率已達80%,顯示復育已達一定成效,因此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開始評估生態旅遊發展的可能。2018年4月成立的海洋委員會,召開開放東沙生態觀光的協調會議,考慮實施總量管制,發展小而美的精緻生態旅行。當時海委會主委黃煌煇表示,初期可以規劃讓東、南沙駐守人員親屬登島探親,並開放短期休閒觀光。
東沙舊有焚燒掩埋的垃圾處理方式,無法因應開放觀光後,新增的垃圾。
2019年1月29日,內政部長徐國勇宣布,東沙將在4、5月對外開放,終於讓東沙觀光政策明朗化,並且即將試辦參訪團。初期計畫以民航機搭載,採取當日進出的方式,先不開放過夜,並且實施總量管制,以及垃圾運回的方式。
在南海充滿多國競爭下,開放東沙,其實含有非軍事化、生態化島嶼的戰略思考,讓一座海島成為研究、保育、觀光的國際化島嶼。開放東沙生態觀光,各方樂見其成,但是如何開放?採取何種保護機制?更是各方學者、專家所關心,擔心一旦觀光帶來破壞,將會造成東沙的莫大損失!
高雄市野鳥學會總幹事林昆海,曾經多次前往東沙進行鳥類調查。他表示高雄小港機場有避免噪音的宵禁管制,東沙回航都在下午時刻。因此,開放東沙生態觀光,早上去,下午回,扣除登機查驗等待時間,真正在島觀光,可能只有三小時。三小時能夠看到什麼?何況東沙鳥類以冬季最豐富,許多珍稀少見的候鳥停留棲息,但是冬季風大,航班時常停飛,或是無法降落再轉回台灣。
林昆海表示,推動生態觀光上,可能還是以時間充裕,才不會走馬看花,以及依照季節作不同規劃,才能更有收穫。
東沙潮間帶生態豐富,但是極為脆弱,大量踩踏,對生態有害。
成大水科技研究中心副主任邱郁文,曾在東沙進行螺貝類調查。他表示,東沙潮間帶生物,多在夜間出沒,晚上才是最好觀察時段,白天匆匆來去,其實很難看到夜間生態。但是他也擔心,東沙潮間帶生物眾多,生態極為敏感,一旦過多人為踩踏,其實對當地生態也是有害。
邱郁文建議,朝向生態觀光是不錯的發展,但是要真的達到生態教育的目標,在解說人員的培訓上,以及不同空間的管制方式,都要有審慎規範,才能達到解說與保育的目的。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陳昭倫指出,以「台灣大堡礁」形容東沙的珊瑚礁生態,如果能夠以友善的方式,規劃生態旅遊,東沙具有國際觀光勝地的潛力。但是2016年他前往東沙研究,就親眼目睹中、越船隻,在東沙海域濫捕魚類,盜採珊瑚,甚至海巡人員攔檢中國漁船查緝盜採,他登船協助鑑識珊瑚種類,就發現滿船的珊瑚與紅珊瑚被敲斷帶走,成為東沙的生態浩劫。
東沙受到中、越漁民濫捕魚類、盜採珊瑚,海巡人員攔停搜查,發現滿船珊瑚。(照片提供:陳昭倫)
陳昭倫表示,東沙島派駐20噸的海巡小艇,面對外環礁中國300噸的漁船母船,連登艇檢查都有問題,更讓入侵漁船船隊無所畏懼!政府應拿出魄力,捍衛屬於台灣的海上珍寶,未來能夠有100噸以上的巡護船艦進駐泊停,以及更嚴的刑責,才能遏止東沙珊瑚盜採問題。
環保署前副署長邱文彥,曾經前往東沙為國際研究站掛牌。他表示,進出東沙以空運為主,費用高昂,可能形成「高檔次」的觀光旅遊,一般普羅大眾難以接近。若是一般人搭船,又會遇上大船無法靠岸,必須小船接駁,大小船接駁,有著交通上的風險。
邱文彥指出,20年前曾到東沙進行海洋生態研究,研究發現環礁生態極為脆弱,現今島上已有200人左右,還能容納多少遊客登島?他建議,要讓東沙國際化,還是應該以研究為主,廣邀國際學者,讓東沙成為國際研究站。
東沙從戰地前線,逐漸退去軍事面紗,以生態、觀光島嶼走向未來,但是如何有萬全的規劃設計,成為保護東沙的首要工作,才不會「觀光東沙」,成為「玩光東沙」,複製台灣眾多觀光區生態淪喪的現象,犧牲台灣最美最珍貴的海外生態明珠。
海巡署進駐,東沙環礁國家公園的成立,象徵東沙邁入新的時代。
東沙環礁國家公園成立後,加速東沙生態研究,設有國際生態研究站。
東沙成為國際生態研究中心,也是走向國際化、非軍事化的一個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