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 最新
  • 類型
  • 勞工
    • 勞動檢查
    • 不當勞動行為
    • 移工
    • 公教勞權
    • 勞動權益
    • 薪資
    • 非典勞動
    • 罷工
    • 職災
    • 關廠解僱
  • 司法
    • 精障刑責
    • 死刑
    • 冤案
    • 司法改革
    • 公民抵抗
    • 選罷法
    • 公民投票
    • 集會遊行法
    • 模擬法庭
    • 司法
  • 土地環境
    • 天災
    • 生態保育
    • 都市更新
    • 居住權
    • 公害
    • 文化資產
    • 能源
  • 性別
    • 婚姻平權
    • 性別平等
    • HIV
  • 教育
    • 教育政策
    • 課綱微調
    • 校園教官
    • 特殊教育
    • 虐待兒童
  • 社會政治
    • 突發事件
    • 政治事件
    • 遊民議題
    • 動物福利
    • 政府組織
    • 社會照護
    • 外籍人士人權
    • 八仙塵爆
    • 兩公約
    • 金管會
    • 諾富特事件
    • 智慧財產
    • 轉型正義
    • 身心障礙
    • 青少年參政
    • 選舉
    • 高雄氣爆
  • 族群
    • 原住民族
    • 族群傳播
  • 生活文化
    • 媒體
    • 民生
    • 人物
    • 隱私權
    • 情緒心理
    • 醫療
    • 影展
    • 書評
    • 宗教
    • 文化
  • 國際
    • 國際局勢
    • 中港澳
  • 【專欄】
    • 合作專欄
PNN臉書粉絲專頁
menu
search
search
  • 勞工
    • 勞動檢查
    • 不當勞動行為
    • 移工
    • 公教勞權
    • 勞動權益
    • 薪資
    • 非典勞動
    • 罷工
    • 職災
    • 關廠解僱
  • 司法
    • 精障刑責
    • 死刑
    • 冤案
    • 司法改革
    • 公民抵抗
    • 選罷法
    • 公民投票
    • 集會遊行法
    • 模擬法庭
    • 司法
  • 土地環境
    • 天災
    • 生態保育
    • 都市更新
    • 居住權
    • 公害
    • 文化資產
    • 能源
  • 性別
    • 婚姻平權
    • 性別平等
    • HIV
  • 教育
    • 教育政策
    • 課綱微調
    • 校園教官
    • 特殊教育
    • 虐待兒童
  • 社會政治
    • 突發事件
    • 政治事件
    • 遊民議題
    • 動物福利
    • 政府組織
    • 社會照護
    • 外籍人士人權
    • 八仙塵爆
    • 兩公約
    • 金管會
    • 諾富特事件
    • 智慧財產
    • 轉型正義
    • 身心障礙
    • 青少年參政
    • 選舉
    • 高雄氣爆
  • 族群
    • 原住民族
    • 族群傳播
  • 生活文化
    • 媒體
    • 民生
    • 人物
    • 隱私權
    • 情緒心理
    • 醫療
    • 影展
    • 書評
    • 宗教
    • 文化
  • 國際
    • 國際局勢
    • 中港澳
  • 【專欄】
    • 合作專欄
首頁 議題 土地環境都市更新 八八風災

八八風災後五年,小林村族人的下個一百萬

八八風災 2014.07.22
文、圖/方克舟

「小林大滿舞團赴日本演出?」

上週,一場記者會在行政院舉行。部分媒體記者帶著疑惑,走進會議室,不明白這「小林」是何許人也,更遑論「大滿舞團」。

直到記者會開始,他們才明白:原來是2009年那些從莫拉克風災中倖免於難的小林村族人!他們是來自高雄日光小林的「大滿舞團」,他們永遠的家在甲仙的小林部落,是實實在在、奮力跳出每位團員背後真實故事的大武壟族人。

待到族人開始放映紀錄片,看著片中族人如何經歷與親人永別的傷痛,之後族人決定走出來,自發性地組成大滿舞團及訴說成立過程的辛苦。團員羅潘春美阿嬤上台,眼眶泛紅地發表感言:

「有錢也跳,沒錢也跳,就連只有兩千塊的出團費也要去跳,還被人家嫌跳不好…但就是要讓外界看到『小林人已經重新站起來了!』」

兩年多過去,他們不停地在各地演出,終籌得100萬元,可以在這週赴日本義演,轉而撫慰日本311海嘯受災居民。此時此刻,許多記者朋友早已紛紛落淚…

大武壟族年輕團員在赴日義演記者會上致詞時,均忍不住落淚。(方克舟 攝)

誰是「大滿」?誰是「大武壟」?

「大武壟」一詞最早出現在 17 世紀初《台灣略記》裡荷蘭教士的記錄。而舞團的名字「大滿」,正是來自某些大武壟族部落的自稱:Taivoan,閩南語音近「大滿」,因此又稱為大滿族。早年如花蓮大庄及高雄荖濃的大武壟族人,都會自稱是「大滿人」,他們所釀的酒也稱為「大滿酒」。

很多人常把大武壟族和知名度越來越高的西拉雅族視為同一族,但很多人並不這樣認為,因為兩者的語言、文化,均有很大的不同。

舉例來說,人類學家劉益昌教授就以考古的證據發現,大武壟族和西拉雅族的文化呈現相當大的不同。語言學家李壬癸教授比較後,也發現大武壟語和西拉雅語有很大的差別。

即使是現今:西拉雅族拜壺,但大武壟族並不拜祀壺。除此之外,五仙女、七仙女等多神靈的概念,還有鷹、烏鴉、燕子和大卷尾等鳥類對於大武壟族的重要性,甚至他們將原本捕魚用的漁笴綁在公廨的將軍柱上作為「向笴」,為之賦予宗教信仰的神聖意涵,都是台灣其他二十幾個原住民族所未見的!

於是就和許多平埔族群一樣,大武壟族獨特的文化一直都未曾消失,只是外面的世界變得太快,讓他們的文化來不及被看見。

日本人淺井惠倫於1930年在小林村所拍攝的大武壟族牽曲,至今仍讓八八風災倖存族人觸景傷情,彷彿看到自己罹難的親人一般。(淺井惠倫 攝)

重新找回身為大武壟的喜悅時,劇變驟臨

1990年代後,族人開始積極復振大武壟文化,教導他們下一代:

「為什麼小時候阿嬤告訴你,不可以在那邊那間小廟(公廨)玩耍…」

「為什麼農曆9月15日要跳牽曲…」

「為什麼我們的台語,有很多別人聽不懂的字…」

還有,為什麼說「我們是大武壟的小孩!」

當族人沉浸於找回族群認同的喜悅沒多久後, 2009年,莫拉克颱風襲臺,洪水與土石淹沒了小林部落100多戶人家,造成近500人失蹤,是該次風災受災最慘重的部落。

風災後,許多單位都投入重建工作,也為他們建了永久屋,然而就像族人在當天記者會所說:

「硬體的家或許已經重建完了,但內心的家可能還沒…」

倖存的,並不好過;在一夜之間失去許多以往熟悉的生命,很多人風災後數年都無法好好工作,更遺憾的是,甚至有族人因為走不出親人驟逝的悲痛,也選擇離開,走上絕路…

在族人最困難的時候,該用什麼方式,來讓大家重新振作呢?

那就跳舞吧!

大滿舞團團長王民亮(右)說,「每位團員,都是用眼淚在跳舞。」(方克舟 攝)

用歌舞重建族人的心 為關心的人打氣

「每位團員,都是用眼淚在跳舞,」團長王明亮寫實地道出舞團對每位團員所代表的意義。 於是,族人在兩年多前組成了大滿舞團,希望藉著每週排練、聚會,互相振作,重新把心凝聚。

隨著族人的心漸漸強壯,他們開始想起災後所收到的每一份關懷與協助,於是他們開始在全臺進行巡迴演出,更沒忘記當初災後積極協助他們的日本友人!舞團所有人將赴日本311海嘯重災區義演視為長期目標,希望以自己的故事為日本災民打氣,以舞蹈撫慰他們的心,更想讓所有關心他們的朋友放心:他們已經重新站起來了。

整整兩年多,所有團員都不支薪,酬勞全交回舞團,最後終於存到100萬,讓全團可以赴日本一週,到311海嘯重建區岩手县山田町義演!

在這個100萬達成後,那舞團的下個使命是什麼?

舞團的第一個一百萬之後

其實當初舞團成立還有個最大初衷,那就是文化的傳承。

莫拉克颱風在一夜之間,帶走了許多有形、無形,屬於小林的記憶:有形,如山邊那間小公廨;無形,如許多老人家的回憶,現都已沈睡在獻肚山下的那片泥土。

「有時候想一想,老人家就剩這些;他們如果走了,我們文化就沒了…」記者會上,年輕族人一想到風災對小林大武壟族人所帶來的遽變,早已泣不成聲。

於是他們土法煉鋼,藉由編舞與唱歌,重新找回對祖先的記憶:

每當大滿舞團演出,必定是以「加拉瓦兮」這齣舞碼揭序-那是族人夜祭必跳的牽曲,也有開始每年休息養生的下半年的意味。

陸陸續續的舞碼如「愛戀情」、「婚禮」,則是根據部落老人家的回憶,以歡樂的舞蹈重現以前部落男女狩獵、農耕,到結婚時,帶著酒與檳榔到公廨祭拜祖靈的情形。

每每到部落,看到他們比其他原住民族還要深邃的輪廓,聽見那夾雜在台語裡的許多南島單字,瞥見南島民族專屬的趕鳥器和漁笴,我甚至知道哪些人家還會造陷阱抓山豬與飛鼠…我都差點忘了,這些人,我們政府遲遲不肯承認他們是原住民族-即使他們並不晚於其他族群來到福爾摩沙。

大滿舞團每次演出所必重現之大武壟族牽曲「加拉瓦兮」,彷彿稟告祖靈:「我們正在傳承祢們的魂,祢們的文化。」(方克舟 攝)
舞碼「婚禮」重現過往平埔族群的婚禮。(方克舟 攝)

大滿舞團已經完成他們第一個一百萬的目標,回饋國人與日本友人的幫忙,那未來呢?
我不是舞團成員,但未來如果能繼續透過這樣的普羅藝術,讓更多人看到越來越少人知道的「大武壟文化」,看到族人對自己祖先文化的重視與傳承,甚至是因而讓政府認真思考,這些「臺灣的主人」還真真實實地存活在臺灣,願意把「原住民族」名字還給他們,那應該會是一件很棒的下個百萬目標吧!

‧ 本文作者為《Mata‧Taiwan》網站創辦人。Mata一詞來自古南島語言的 *maCa。在全世界多數的南島語言裡,從臺灣的阿美語、達悟語、鄒語,到菲律賓語、馬來語、毛利語、夏威夷語,甚至復活島語,mata 或 maca 等衍生字,均是表示「眼睛」之意。
‧ 本文原刊登於《Mata‧Taiwan》。
‧ 本文為作者個人言論,不代表公共電視立場。
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 All Contents Copyright,Taiwan Public Television Service.
客服專線:(02)26332000 傳真電話:(02)26349136 114 臺北市內湖區康寧路三段75巷7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