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跟朋友聊天。朋友說,去年的縣市長選舉跟公投對他是個震撼,他覺得社運並不是沒有用,只是效果好慢。
前幾天有另一個朋友跟我說,他們參與西藏抗暴紀念活動已經十年了,但比不上某黨主席去參加一場受到注意。
我可以理解這兩個朋友的感覺,政治的確給人比較好的曝光位置,媒體比較願意報導政治人物的活動。社運常常有活動籌畫半天,主流媒體甩都不甩。做了好幾年的事,還會有一堆人跑來跟你指指點點,指控你什麼沒做,說你傲慢,說你不跟社會對話。(社運心裡只有先去做做功課再來批評好嗎?不然你要不要捐錢給社運更多的人力?)
從媒體曝光來說,當然政治勝出。但若認真要從效果來說,到底政治快還是社運快,其實很難說,歷史的推展其實很難政治算計。
如果以去年同婚公投為例,並不是沒有政治人物支持同婚(所以以政治人物身份來呼籲又有多少效用呢?),甚至在反同團體的宣傳施壓下,支持同婚的政治人物後來也紛紛噤聲。政治不只沒有我們想的那樣有效,更重要的是,政治人物為了勝選,常常必須放棄理念,不管自願或非自願。等而下之的,就給你來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
結果大眾的印象很容易是,所有的理念都只是化妝品,不能勝選,不能用來攻擊政敵,就會被放棄。一旦用功利主義來對待理念,所釋放出來的訊息是,理念是假的,政治利益才是真的。所以,透過從政來推動理念,效果究竟是比較快還是比較慢?
第一個朋友已經決定離開社運投入政治,我也只能祝福他。我相信他說的,只是換個地方為台灣社會做事。但現實地講,殘酷地講,我只能說我現在相信他。在台灣政壇,要做個有理念的人是困難的,有時候不是你要不要的問題,而是能不能。會不會手已經髒了,就只能陪玩?會不會頭洗下去了,就只能越玩越認真?
在中國虎視眈眈的局勢下,進步者會不會諷刺地與反動者一起攜手回到當年反共復國年代,為了抵抗中國併吞,所有的內政問題都先放一邊?所有的人權議題都次要?所以大眾要核電,我們給他們核電;大眾要一夫一妻,我們就先請同志忍一忍;大眾要重刑,我們就接地氣地支持執政者,那群當年在國民黨統治下爭取人權的政治人物,推出一個又一個擴張國家權力、嚴刑峻法的法案?只因為我們不知道,另一個政黨上台會變成怎樣?
我只能以我自以為的善意,給朋友一些心理準備。我說,你想的你希望的,跟你最後能完成的,永遠有很大的差距。當代的政治,連政治老手都無法預估。我自顧自地說,一但投入政治,你要能接受各種形式的失望,各種形式的徒勞,遠超過於你在社運裡曾經經歷過的。你以為你推展了什麼,但反挫永遠來的又猛又快。要求你放棄與屈服的,不會只是敵人,包括你的戰友,特別是你以為的戰友。你可能以為是為了某個最重要的理想所以修正與妥協,但在過程中放棄的價值,卻讓台灣走向一個我們逐漸陌生與害怕的方向。
沒說出口的是,從這個角度來看,社運雖然總是有很多挫折,雖然永遠不知道這樣努力會有什麼效果,但起碼守住了自己,起碼每次發言都是在為自己所希望的社會做努力。有時候就是這種不帶利益計算的堅持,有時候就是這種不知道結果如何的堅持,產生社運的道德感染力。
以為快的不一定快得了,以為慢的不一定真的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