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大法律系學生賴怡伶因不滿政大英語畢業門檻將教育責任外包,於今年1月提起行政訴訟,主張英語畢業門檻違法,台北高等行政法院於今(7日)早上十點宣判,以大學自治為由駁回原告賴怡伶訴求,賴怡伶表示將再上訴。
判決指出,根據大學法及司法院釋字第380號、450號、563號記載,大學對於課程設計及畢業條件制定享有自治權,因此學校制定《國立政治大學外語畢業標準檢定辦法》來實施英語畢業門檻,以提升學生競爭力、發展學校特色,並不違反憲法第23條法律保留原則;而政大因原告未依此辦法規定登錄外語檢定成績,不發給原告畢業證書,也未違法。
「我覺得這很明顯是完全沒有針對我們的主張做任何解釋。」賴怡伶表示,從她提出的訴狀中明確指出,她從未挑戰學校是否可以訂畢業條件,而是學校所訂出的畢業條件,必須符合釋字第563號解釋中大法官所強調的「合理且妥適」的範圍。此份判決說明學校訂定此辦法未違反法律保留原則,對此辦法為何合理卻沒有論述。「我覺得蠻失望的,我們花費了這麼多時間,從2月提起訴訟到現在四個月,在訴訟前還有更多例如訴願的準備,我只是要你回答我一個法律上的問題,回答我這是否違反比例原則。」
現行政大外語檢定辦法要求學生參加校外語言檢定後,向系主任開設的零學分外語檢定課程登錄成績,達到規定門檻才能畢業,若無法達到門檻,則要附兩次考試未達門檻的成績單後可選擇繳交學分費,修習「進修英文」成績及格後才能畢業。
賴怡伶過去不斷主張,單純的考試並無法確保能達到提升學生外語能力的目的,且零學分的課程並無授課,學校應該要提供校內實際的課程及考核,而非在校內無相關課程資源的情況下,還要自行學習並花錢至校外考試,如此並非對學生最小侵害的手段,因此不符合比例原則,違反釋字第563號所說大學於「合理且必要」的範圍內訂定取得學位的資格條件。
賴怡伶從大學三年級即開始質疑英語畢業門檻的適法性,因此即使她已有多益855分的成績,遠超過政大所訂多益600分門檻,在原本可畢業的105年7月她選擇拒交證書,延畢來提起申訴,學生申訴評議會則作成決定,表示賴怡伶所提出該外語檢定辦法違法、違憲,並非申評會所能處理的範圍,並且建議賴怡伶直接繳交檢定成績來畢業,賴怡伶不服,於同年八月提起訴願,再至今年的行政訴訟,至今日一審宣判,已耗時近一年。她表示,此次駁回應是屬判決不備理由,將再上訴。
除了此次訴訟爭議,政大語言所教授何萬順也曾於103年即向政大校園發展委員會提案討論廢除英語畢業門檻,但是該案只討論不表決,因此104年度輾轉由外語學院名義提案至教務會議。歷經多次延宕,教務會議在前日(5日)以45比9票通過廢除門檻,而本學期末的校務會議尚未將廢除英語門檻一案排入議程,未來議案將續送下學期校務會議,才能作成最終是否廢除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