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 最新
  • 類型
  • 勞工
    • 勞動檢查
    • 不當勞動行為
    • 移工
    • 公教勞權
    • 勞動權益
    • 薪資
    • 非典勞動
    • 罷工
    • 職災
    • 關廠解僱
  • 司法
    • 精障刑責
    • 死刑
    • 冤案
    • 司法改革
    • 公民抵抗
    • 選罷法
    • 公民投票
    • 集會遊行法
    • 模擬法庭
    • 司法
  • 土地環境
    • 天災
    • 生態保育
    • 都市更新
    • 居住權
    • 公害
    • 文化資產
    • 能源
  • 性別
    • 婚姻平權
    • 性別平等
    • HIV
  • 教育
    • 教育政策
    • 課綱微調
    • 校園教官
    • 特殊教育
    • 虐待兒童
  • 社會政治
    • 突發事件
    • 政治事件
    • 遊民議題
    • 動物福利
    • 政府組織
    • 社會照護
    • 外籍人士人權
    • 八仙塵爆
    • 兩公約
    • 金管會
    • 諾富特事件
    • 智慧財產
    • 轉型正義
    • 身心障礙
    • 青少年參政
    • 選舉
    • 高雄氣爆
  • 族群
    • 原住民族
    • 族群傳播
  • 生活文化
    • 媒體
    • 民生
    • 人物
    • 隱私權
    • 情緒心理
    • 醫療
    • 影展
    • 書評
    • 宗教
    • 文化
  • 國際
    • 國際局勢
    • 中港澳
  • 【專欄】
    • 合作專欄
PNN臉書粉絲專頁
menu
search
search
  • 勞工
    • 勞動檢查
    • 不當勞動行為
    • 移工
    • 公教勞權
    • 勞動權益
    • 薪資
    • 非典勞動
    • 罷工
    • 職災
    • 關廠解僱
  • 司法
    • 精障刑責
    • 死刑
    • 冤案
    • 司法改革
    • 公民抵抗
    • 選罷法
    • 公民投票
    • 集會遊行法
    • 模擬法庭
    • 司法
  • 土地環境
    • 天災
    • 生態保育
    • 都市更新
    • 居住權
    • 公害
    • 文化資產
    • 能源
  • 性別
    • 婚姻平權
    • 性別平等
    • HIV
  • 教育
    • 教育政策
    • 課綱微調
    • 校園教官
    • 特殊教育
    • 虐待兒童
  • 社會政治
    • 突發事件
    • 政治事件
    • 遊民議題
    • 動物福利
    • 政府組織
    • 社會照護
    • 外籍人士人權
    • 八仙塵爆
    • 兩公約
    • 金管會
    • 諾富特事件
    • 智慧財產
    • 轉型正義
    • 身心障礙
    • 青少年參政
    • 選舉
    • 高雄氣爆
  • 族群
    • 原住民族
    • 族群傳播
  • 生活文化
    • 媒體
    • 民生
    • 人物
    • 隱私權
    • 情緒心理
    • 醫療
    • 影展
    • 書評
    • 宗教
    • 文化
  • 國際
    • 國際局勢
    • 中港澳
  • 【專欄】
    • 合作專欄
首頁 議題 勞工關廠解僱 大量解僱

大量解僱勞工何去何從──從台糖大量解僱案談起

大量解僱 2019.06.12
文/黃敬文

按照勞動部最新統計,108年第一季大量解僱人數,尚未計入台糖、中連貨運公司之解僱人數前,就已達到3357人,相較歷年同期的2017年2843人、2018年2170人的數字,已經遠遠超出許多,若計入前述所提及的人數,恐上看7000人,解僱人數將創歷年新高。

如果進一步查詢資料,更會發現,在近四年的大量解僱人數統計,其中,製造業與批發零售業之解僱人數,更是居高不下,連年穩佔排名第一、二名。

為什麼每年固定會有超過1萬人以上的大量解僱,相當於每個月至少就約有1000人面臨失業的窘境?關廠歇業的勞工,在大量解僱的程序裡,究竟經歷怎樣的過程?筆者欲藉由所協助的台糖量販大量解僱一案來進一步說明。

求助無門 自組工會

今 (108) 年3月初傳出台糖公司準備將旗下國內五大量販店轉手給家樂福經營,有高達800多名計時人員將遭大量解僱。(圖:雲林縣產業總工會提供)
今 (108) 年3月初傳出台糖公司準備將旗下國內五大量販店轉手給家樂福經營,有高達800多名計時人員將遭大量解僱,當時台糖公司對外表示「家樂福是洽談第一順位,但家樂福僅允諾接手商場、不接手員工」、「傾向租給其它業者經營,還有其它業者正在接洽,等塵埃落定」。

就筆者處理過大量解僱案的經驗裡,企業往往在初期,選擇對即將大量解僱的消息有所保留、並不正面回應,而員工也在因為消息尚無法確定的情形之下,究竟應選擇等待?還是發聲?陷入兩難。還沒有一個確定的結果、不曉得企業會不會有好的回應、我發聲了是不是會影響他人、影響原本的權益等等……時間往往就在這各種的顧慮裡面慢慢的流失,直到關廠歇業迫近。

這群台糖量販的計時員工希望能向台糖公司爭取優惠資遣,然而在經歷了1個多月的等待協商、屢屢得到依法資遣,方案攜回研議的回應後,決定不再坐以待斃。因為聽說台糖在各區有成立工會,所以甚至詢問過是否可以加入工會,請既有的工會協助,然而所得到的回應,是按照組織章程,量販員工是無法加入的。

此外,無論是主管所釋出的或是身邊打聽來的消息,皆是告知快要關廠、組織工會無用論,或者會說,工會爭取到的所有人也都會有那何必組織工會,在接收到這種種千絲萬縷且多半是施壓、意圖分化勞工的訊息裡,這群員工還是決定尋求筆者所處的雲林縣產業總工會協助組織工會,試圖作最後一搏,此時距離關廠歇業日還有72天。

跨域組織 倍增困難

尋求籌組工會的這群員工,是屬於雲林北港店的員工,其實理應可以籌組北港量販店工會的這種地方廠場工會,然而,這群員工身邊有不少在其它分店的親朋好友,也同樣面臨即將被資遣、徬徨無助的處境。這波關廠不只台糖旗下五大量販店,還包括幾間小型超市,所以這是一個至少就橫跨台中、雲林、台南、高雄、屏東,涉及五個縣市的大量解僱案,在籌組工會時,首先就面臨必須跨地域的困難。

因為本案涉及四散各處、如此之多的勞工,所以如果能夠籌組全量販事業部的工會,而不僅僅只是地方的廠場工會,才有機會保障到五大量販店的員工。經查資料,量販店員工隸屬於台糖量販事業部底下,而量販事業部總部登記在台南,所以如果想組織一個能夠納入五間分店員工之工會,就必須至台南登記申請籌組。

緊接著,到底能否籌組一個量販事業部企業工會,還得經過兩道關卡,因為按照工會法相關規定,還要符合「現存的台糖地區性工會組織區域未包含量販店」、「量販事業部必須具有獨立人事會計」的這兩個前提之下,地方主管機關才有權核准這樣的工會成立。在現存的法令之下,勞工想組織一個全國性的工會,不僅要面臨跨地域的組織困難,必要時還得證明自己未屬於其相關工會之成員,以及其所處的事業單位是具備獨立人事會計的,這樣的相關規範實際阻礙了勞工的團結權。

原被排拒在外、不在原工會所保障範圍內的這群關廠歇業工人,竟因此而有了機會組織自己的工會,登記在台南的台糖量販事業部工會最終成立了,這個時候離關廠歇業日還剩下56天。

依法行政 拖磨工人

按照大量解僱勞工保護法的程序,會依序經過「公佈大量解僱計劃書」、「勞資自主協商」、「主管機關強制介入協商」的步驟,台糖公司也按照這個模式啟動大解程序,首先在4月16日公佈大量解僱計劃書,正是在預訂的關廠歇業日6月17日的法定前兩個月所發佈,然後在4月18日-25日進行各店所謂的「自主協商」。總部通知各店推派出5名協商代表,各店這5名協商代表各自產生,這5名代表究竟能否代表全體員工的心聲?這是一個在大解程序裡常見的問題。但是從事後看來,協商代表有沒有代表性,並不是本案的重點,重點是,台糖公司只是形式上的完成讓5店自主協商不成的動作,因為從仍是毫無方案、攜回研議的會議結果來看,自主協商顯得一點也不重要,但是必須先經過自主協商破裂,才能讓整個大解案順利進入後階段的強制協商、才能讓主管機關介入召開強制協商委員會去協調本案。大量解僱勞工保護法從來就不是用來保護勞工的,是企業用來所依循的管道、可以按部就班的順利依法大量解僱。

工會成員在歷經2個月協商未果,不願再等待,決定走自己的法定程序,以工會名義將方案逕送勞資爭議調解,調解日期訂於5月8日召開,並且討論在5月8日前召開記者會,讓整起大量解僱案浮出檯面,而台糖公司就在調解會前2天,再度召開與各店的協商會議,才將優惠資遣方案拋出來,試圖按捺工會不要有所動作,但因為過往所累積的勞資彼此信任基礎薄弱,所以工會仍然決定按原訂計劃如期舉行。

在調解會議裡,從原先的依法資遣,台糖公司後來改口承諾給予2倍的資遣費補償,還包括許多其它優惠事項,將透過後續強制協商委員會續行討論,這樣的結果,當然對於不管是所有員工或是工會來說,或許是一個好消息,但是長遠來看,存在於大量解僱保護法裡的各種問題、法定之退休金、資遣費計算方式太低,這些仍然是未解,而遭到大量解僱的員工,在後續的轉業安置又是另一個很大的問題,他們也仍然得獨自一人去面對。

要改善大量解僱失業工人的處境,還有好長一段路要走,但是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及早察覺問題並有意識的團結組織,對工人來說才是最重要的一件事。

● 作者為雲林縣產業總工會秘書長。
● 內容不代表公共電視立場。
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 All Contents Copyright,Taiwan Public Television Service.
客服專線:(02)26332000 傳真電話:(02)26349136 114 臺北市內湖區康寧路三段75巷7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