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經濟示範區特別條例尚在立法院當中僵持,民間對於國際醫療項目的設置與否尤其頗有激辯。平心而論,民間團體擔憂資源分配不均,致使階層化加劇有其道理,然諸多醫院經營者與產業先進的焦慮亦應受尊重:如果不大加推廣國際醫療、設置自由經濟示範區,台灣的醫療、生技水平是否會落後他國,錯失產業升級的契機?
先行者的高端技術往往是帶領科學前進的關鍵,草創初期必然高價、稀有,掌握在少數擁有資本者手中;當技術成熟、普及以至於能夠讓大部分人受用,方才成為全民共有的資產。理想政府的角色在於妥善分配資源,在不影響民眾權益的前提下,使專業者能夠盡情揮灑、精進水準,最後則制度性地將利益實現分配正義。
國人對於國際醫療的殷殷企盼也莫過於此,期待高額自費、營利項目的所得能夠回饋健保,又能帶動品質提升。然而現實總是政商合謀綁架全民福祉,如同迫使關廠工人與國道收費員為了一筆棺材本走上街頭,拆遷戶要在經濟建設的大旗下死守家園;社會進步帶來摩擦勢難避免,而政府在處理摩擦中的失職,複製過往的怠職與短視近利,例如自經區條例的規範疏漏,允許財團大幅插旗磁吸醫療人才與資源,加上原有醫療問題的逐漸惡化,正是我們應當反對他們繼續濫開支票、作賤國人健康的原因。
常有人質疑,自經區的國際醫療替醫師開闢財源,在醫事人員咬牙苦撐的同時,為何不支持把餅做大?筆者以為,實際上在醫療特區的初期,所能夠開放給本國醫事人員的名額根本不多,基層醫師待遇無法改善;有朝一日產業成熟,人力供給飽合,則區內企業主勢必壓低人事成本,屆時不分區外區內,醫師都將成為資方賴以賺錢的機器手臂,淪失專業尊嚴。其實早有學術研究明白告訴我們,營利導向的醫院寧可花錢在管理與行銷之上,付給醫事人員的薪資明顯較低。
作為醫事產業人員,我們反對醫療產業的市場化與私有化,既是捍衛自己的勞動權益,也是守護民眾的健康平等。醫病不該是敵人,倘若民眾更體諒醫事人員受健保與資方壓迫、又要面對病人要求的窘境,我們便有機會在安全健康的環境裡發揮所長,有恃無恐地尋求醫病雙贏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