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32人。SOS!」斗大的求救字牌,高掛在斷掉的橋頭,震驚社會。十年前八八風災時刻,重創新開、新發村,居民的全力呼救,讓外界注意到這個被遺忘的災區。
新開部落居民潘怡禎表示,風災帶來豪雨,新開、新發兩個村落遭到土石流侵襲,橋梁中斷、房屋沖毀、居民死傷。災後數日,看著救災直升機穿梭荖濃溪河谷,轟隆而過,救援始終沒有進來,村落無法進出,已經面臨斷糧。居民無法之下,只好製作求救紙牌,高掛斷裂的新寶橋頭,希望社會的關注。
高雄市六龜區新開里,改制前稱為新開村,旁邊緊鄰著新發村。二村位於荖濃溪右岸,對岸就是連通南橫公路的台27線,一般車輛很少經過這二座隱身山邊的小村落。但是新開、新發以溫泉、茶葉聞名,在過去就形成一座小型的溫泉山村,村內溫泉會館林立,也引來找尋好茶的遊客。
八八風災時,新開村遭到土石流沖刷掩埋。
八八風災侵襲,大雨帶來土石流,許多溫泉會館被掩埋,更有房子被沖落溪谷,形成重大災害。新開部落居民梁天文表示,當時土石流分兩路而來,一股從房屋後方的山坡直衝而下,一股從房屋前方的馬路不斷橫流,居民簡直是被前後包抄,逃都不知該往那裡逃。
梁天文的父親梁鼎榮,聽著兒子敘述八八災情的驚險,緩緩的說:「一世人拄著二擺大災害,嘛是足歹命。」梁鼎榮原本是嘉義人,1959年的八七水災重創家園,迫使他從嘉義搬遷到高雄新開山上開墾定居,想說住山上不會淹大水。沒想到半世紀後,2009年八八風災,讓他又面臨人生大災難!
梁鼎榮這次不走了,因為年紀大,家族開花散枝到第四代,新開已經是他的故鄉。其實,新開與新發村就是典型的災難移民村,過去八七水災後,從第一批居民進入,到陸陸續續的災害,來了更多的災民,許多居民都有災難的記憶。
新開居民梁鼎榮,遭遇過八七水災與八八風災兩場災難。
因為許多居民來自茶鄉嘉義,都有種茶、製茶的本事,發現村落周遭適宜種茶,就開發出茶區,製作新開茶、新發茶,成為村落的農業經濟。後來發現溫泉露頭,居民想辦法引水到村裡,漸漸又吸引一波觀光新移民,開設興建許多溫泉會館、戲水泳池。八八風災前,新開、新發村算是經濟狀況不錯的村落,但是八八風災一來,一切歸零。
梁天文表示,八八風災大量土石流,沖壞不少茶園。就算茶園沒沖壞,產業道路也沖斷,無法前往。更慘是後來幾年,不知是因為氣候變遷,或是山體改變,山上水文變化,常常無水灌溉,更多茶園因而荒廢。
梁天文家族在街上開著一家老茶行,斗大陳舊的招牌,說明茶行的歷史。但是五年前,他漸漸放棄種茶,改種芭樂。現在作著「開茶行、賣芭樂」的生意。梁天文表示,「環境變化,人嘛是愛對咧改變。」
八八風災毀壞新開村的溫泉會館、也埋掉溫泉露頭。
茶葉經濟衰敗,溫泉產業也衰退。風災毀壞溫泉會館、也埋掉溫泉露頭,多年心血一夕毀滅,居民欲哭無淚。幾年前,一些溫泉業者挖出溫泉露頭,重新開張,甚至在當時呼救的橋頭,掛出「世界最安全綠能示範溫泉村」的大新開願景,希望再次吸引社會關注,但是遊客依然不多。
潘怡禎是新開居民,當年風災發生,她和居民製作字牌高掛橋頭對外呼救,一救十年,她就一直留在村落,老人家都暱稱她是「新開女兒」。她成立的新開重建自救會,幾乎已經是八八風災後,唯一沒有變動、延續至今的「最老牌」自救會。她笑說,自救會沒變動,是因為沒人要接,大家都相信新開女兒的心意。
災難發生後,潘怡禎回鄉,許多學校團隊與熱血志工一起進來工作。當時許多新的想法與創意,在重建團隊中激發出來。打造適合地方居民傳統生活的三合院永久屋,在災後重建的時刻,引發驚艷與討論。但是數年之後,夢幻的三合院永久屋沒建成,熱血志工漸漸回歸社會,學校團體沒有經費支應漸漸離去。
潘怡禎走不開,也沒有藉口走開,於是一留十年。十年來,一步步來,先找經費安置、重建,再成立照顧中心幫助老人。等到多年後,居民認清現實狀況,接續展開經濟重建的工作。
新開、新發山區內的「南鳳山茶」,目前研發改良中。
她表示,新開、新發居民的傳統經濟命脈,就是種茶、製茶,相對周遭甲仙、六龜的水果經濟,居民還是必須回到自己所擅長的技術。但是面對地質改變、水文改變,如何回歸傳統的茶葉經濟,成為一項挑戰。
過去,潘怡禎一直聽長輩說,新開、新發山區有原生種山茶,但是不好採摘,也不好製作,風味不佳,所以很少利用。她閱讀文獻,查到原生種山茶名為「南鳳山茶」,屬於台灣西部的山茶品系群,並且茶葉改良場台東分場有在進行調查研究,覺得看見一道曙光。
茶改場台東分場蕭建興分場長表示,台灣有東部與西部兩種原生山茶品系群。東部山茶品系群生長在台東延平鄉,歷史可追溯到冰河時期的遺留植物,目前已研發成台茶24號。西部山茶品系群生長在高雄六龜區新開、新發山區內,名為南鳳山茶,目前在研發改良中。
蕭建興強調,原生山茶群都在台灣生存很久,已經發展出抗旱、抗寒、抗病蟲的特性,具有強烈的調適能力。目前原生山茶可以透過製作技術,改變茶味,也可以透過選育方式,創造新品系。
八八風災時,重建團隊設計「合作住宅」的新開養生村計畫。
潘怡禎看到的曙光,就是新開、新發的原生山茶,不僅可以因應環境變遷的問題,更可以透過傳統揉製技術,創造出新開、新發獨有的台灣山茶。幾年前,她聯絡上茶改場台東分場請求協助,透過引種種植,讓山茶種進茶園方便採摘,同時邀請村落茶行業者,一起學習「南鳳山茶」的特性,同時研究新的製茶技術,希望創造出有特色的在地經濟。
至於溫泉產業的發展,潘怡禎還是沒忘懷過去三合院永久屋的設計。她表示,當時「合作住宅」的設計,就是結合溫泉的養生村概念,讓新開、新發能夠成為進步的照護、安養村落,開創出未來長照經濟。目前,溫泉養生村還需慢慢計畫,只要有方向,一切都不急。
八八風災十年,潘怡禎拿出十年前高掛橋頭的字牌。「死亡32人。SOS!」斗大的求救字牌,成為重要文物保存著。她記得當時的焦急,也始終記得新開必須自立自強,才能贏得社會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