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次碰到牠,以為是鱷魚爬上樹!」屏東農民陳先生敘述第一次見到綠鬣蜥的場景,充滿驚奇。不過現在不但見怪不怪,甚至抓也抓不完,吃水果、吃菜,讓農民十分苦惱!其實這些外來種原本是高價珍貴的寵物,但是經過逃逸與棄養,形成現今失控的生態危害。
綠鬣蜥已經在屏東出現6、7年。潮州的陳先生回憶,2014年第一次碰上綠鬣蜥,大約50公分長,就在路旁的樹幹上。當時屏東東港有鱷魚出沒,他看到還以為是鱷魚爬上樹。後來厝邊說是「綠鬣蜥」,他才知道出現這種「新」生物。
陳先生表示,沒過幾年,綠鬣蜥越來越多,大都在清晨、黃昏時出沒,特別是在雨後,會成群站上枝頭。牠們吃所有植物的嫩枝、嫩葉,也吃水果、蔬菜,甚至有時也會吃昆蟲。農民將菜田罩上紗網,牠們會鑽進去;將水果套紙袋,牠們能咬破。平地沒有猴害,但是卻出現綠鬣蜥,簡直「比猴較歹」!
綠鬣蜥原生在中、南美洲等地,棲息河流附近的熱帶雨林。野外族群一年繁殖一次。雄蜥在發情期間,可交配多隻雌蜥,一次產卵20-40顆蛋。由於外貌酷似恐龍,遭到人為獵捕、飼養,加上棲地破壞,被列為國際瀕危生物第二類(CITES Ⅱ)保育物種。
綠鬣蜥會進入台灣,完全拜「異寵經濟」所賜。
綠鬣蜥會進入台灣,完全拜「異寵經濟」所賜。許多人希望飼養各種特殊、稀少的生物,寵物業者為滿足需求,不斷找管道進口。二棲爬蟲寵物的業者莊先生表示,兩棲爬蟲類在台灣有著超過億元的寵物市場,許多寵物飼養者都在尋找心中的珍品生物。合法業者會透過國外合法繁殖場,進口物種;但是一些非法業者會走私管制物種,或是假冒輸入許可,進口來源不明的物種。
二十多年前,綠鬣蜥進入台灣寵物市場,都是走私進口,價格從數千元到上萬元。為了因應市場需求、也防範走私,林務局在2001年開放國際瀕危生物第二類生物進口,但依法必須是來自國外合法的繁殖場,避免捕捉野生物種。
沒想到開放進口後,價格下滑,一隻綠鬣蜥降到數百元,多數人養的起,卻也造成棄養的反效果。屏東農業局動保科陳博盛表示,綠鬣蜥價跌後,連夜市都有人賣。許多民眾一時好奇買了,養育後發現長得太大或變得更凶,因而棄養。甚至有些自行繁殖綠鬣蜥的業者,可能因為不斷掉價,不堪負擔飼養成本,整批棄養。
不過業者莊先生表示,民眾與業者都是花成本購買,不太可能棄養。他認為現今出現的野外族群,比較可能是逃逸的群體。因為綠鬣蜥善於逃逸,養的人變多,一疏忽就逃出;一旦逃出數量多,在野外大量繁殖,就造成外來種入侵的問題。
綠鬣蜥吃水果、蔬菜,造成農業損失。
台灣有許多「外來種」生物,一旦在生態環境中建立穩定族群,並且可能威脅到原有生物多樣性,就變成「外來入侵種」。像是綠鬣蜥的族群,主要集中在南部,嘉義、台南、高雄、屏東都已出現蹤跡。嘉義在2015年曾由專業團隊推出捕捉計畫。2019年7月,屏東縣政府也推出「抓綠鬣蜥換紅豆」的全民捕捉活動。
屏東農業局動保科陳博盛指出,屏東野外的綠鬣蜥主要集中在萬丹、潮州、竹田一帶,特別是萬丹大排兩側,種有紅豆田,嫩葉都被吃,才發起捕捉比賽。規則是吻肛長達20公分的成體,就能換紅豆一包。
李隆是捕捉綠鬣蜥高手,活動開始二星期,捕捉數就已經名列前茅。他表示,綠鬣蜥太機警,沒辦法用網具捕捉,或是食物誘捕。抓綠鬣蜥必須用「套」的,以釣竿綁透明魚線,在前端作成套索,遠距離套頭捕捉。「套捉」很容易學,但是要找到綠鬣蜥棲息地、掌握出沒時間,都要靠經驗。
屏東縣消防局在屏東分隊、潮州分隊設處收取民眾捕捉的綠鬣蜥,二星期就有300多隻成體,如果加上小隻就超過600多隻。根據林務局統計資料,2018年,綠鬣蜥的全年捕捉量是7000多隻;2019年至今,已經4000多隻。但是這樣的捕捉數量,遠不及野外的族群量,要有效控制並不容易。
綠鬣蜥的捕捉量,今年已經抓到4000多隻,但是這樣的捕捉量,遠不及野外的族群量。
二棲爬蟲寵物業者莊先生表示,其實綠鬣蜥並非沒價格,國際市場還有需求,香港寵物商還向台灣詢價購賣,但是台灣管制出口,根本賣不去。他以過去高雄旗津出現的高冠變色龍為例,一度逃逸後在野外繁殖,但是一隻價格上千元,還未成危害的入侵種,一下就被抓光。如果綠鬣蜥回歸市場機制,能夠賣到國外,吸引更多人捕捉,也許可以解決外來種入侵問題。
林務局保育組石芝菁科長表示,回歸市場機制,當然能鼓勵捕捉。但是開放出口涉及輸出入許可問題,而且一旦開放出口,是不是反而鼓勵野外族群「永續長存」,讓業者一直有貨源,達不到清除的目的?解決外來種入侵問題,還是必須回歸野外清除與源頭管制的方式。
為降低綠鬣蜥對生態的危害,8月份農委會預告訂定「有害生態環境、人畜安全之虞之原非我國原生種陸域野生動物之種類」草案,將綠鬣蜥公告為有害生態環境的非原生種陸域野生動物。一旦公告後,飼養綠鬣蜥需向縣市主管機關登記備查,防範棄養;沒有經主管機關同意也不得繁殖,阻止任意繁殖情形。
但是草案引發業者的憂慮。莊先生表示,業者擔心政府禁的不是一種,而是鬣蜥的所有屬,包含許多鬣蜥品種。由於其中有許多上萬元的高價物種,一旦禁止買賣,將造成業者重大損失。他表示,相關業者同意政府進行管制,但是應該有緩衝期,並且能和業者協商。
林務局保育組石芝菁科長強調,考量到綠鬣蜥已經造成危害,以及採取管制政策單一物種就需要投入大量查緝人力等因素,不可能一次針對太多物種進行管制。目前管制僅針對綠鬣蜥一個物種。
過去也是進口寵物的綠水龍,已經在北部成為外來入侵種。
李政璋目前在中山大學攻讀博士,本身也是二棲爬蟲類生物的研究者,本身收容逃逸的綠鬣蜥。他指出人類都有養寵物的心理,其實禁絕飼養也不是上策。目前開放許可飼養人工繁殖的後代物種,禁絕野外捕捉,是一個兼顧經濟與保育的對策。相對的,飼主要認知飼養兩棲爬蟲生物,不是一般貓狗寵物,要有更多的生態知識和決心。
李政璋表示,並非所有外來生物都有在台灣環境生存繁衍的能力,所以在事先預防上,應該邀請學者、業者、保育團體,針對開放進口的外來種寵物,共同商議討論。如此,對於引入台灣後逸出野外、適應環境的外來種,才能事先管制、防範危害,不致擴散。
林務局保育組石芝菁科長指出,2015年政府針對外來種的引進活體,就已經進行「入侵風險評估」,邀請專家學者事先評估,外來物種引入台灣後,會不會變成入侵種、造成生態的危害,提供相關單位作為開放的參考依據。
在台灣,天上飛的白尾八哥、埃及聖䴉,地上爬的綠鬣蜥、綠水龍,水裡游的魚虎、琵琶鼠魚等生物,原初都是寵物經濟一環,引入台灣飼養、買賣。事後卻因為逃逸、棄養,造成台灣生態環境的大危害。可愛的外來生物,也可能變成惱人的入侵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