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市大社區在中秋連假,舉辦三天的農閒藝術節,由藝術家陳漢聲、劉星佑共同策劃,透過各種藝術行動,回看一個美麗農村的消失,以及思考現今土地上的污染問題。農閒藝術節成為大社在多年沉痛抗爭後,凝聚地方共識、找尋未來出路的一扇窗口。
第一屆「農閒藝術節──大社在這裡」,在13日到15日舉辦。當代藝術家陳漢聲、劉星佑申請文化部計畫,策劃農閒藝術節活動。「農閒」有過去農事將盡的閒暇,以及大社居民捨棄農事、由農轉工的歷史雙重意涵。
陳漢聲表示,他是大社在地青年,多年從事藝術創作,在外地進行許多有關環境議題的藝術創作,反思自己的故鄉,也有著同樣的環境問題。特別是大社,已失去傳統農村的舊日美好。在巨大工業發展中,農村日益消失,讓他想透過藝術活動,幫助自己的故鄉發聲。
陳漢聲(左)、劉星佑(右)共同策劃農閒藝術節,希望民眾透過各種藝術行動,重新看見大社。
劉星佑指出,現今各地有許多藝術節,或是地方創生的活動,但是大社始終空白,沒有屬於自己的藝術節。他們策劃大社農閒藝術節,並非只是讓大社有個藝術節,而是透過種種活動,讓人們反思一個工業與農業混雜交織的地區,實際的生活樣貌,以及在工業污染之下,傳統的農業生產,引發的食安問題,希望透過各種藝術行動,讓外地人士與在地居民,能夠更深入思考大社的困境。
藝術節創作,首日透過藝術家前往地區的五金行,採買創作材料,走入民間的生活日常,讓作品生成於日常生活器物之中。
第二天在清雲宮前舉辦「謝天影展」,播放《幸福路上》電影,在當地信仰中心,邀請鄉親共同參與活動。第三日舉辦社區小旅行,拜訪藝術作品,明瞭社區的歷史故事,以及進行「田中遛菜吃菜趴」。
香港藝術家蔡鈺娟帶來燕子風箏藝術,透過民眾參與小型風箏的製作,呈現有關自由的追尋。
在青雲宮前,香港藝術家蔡鈺娟帶來燕子風箏藝術,透過民眾參與小型風箏的製作,呈現有關自由的追尋。她表示,製作燕子風箏源於人們對天空及自由的原始渴望,80年代香港班機掠過城市上空的印象,引發她從事風箏藝術的創作。特別在台灣期間看到雜誌出版的曹雪芹燕子風箏圖譜,便開始試著製作傳統風箏。在這次農閒藝術節,陪同參加者在廟前一起製作風箏,就是希望在同一天空下,對自由作出期許。
農閒藝術節以小型巴士,載運10多位報名參加者,前往大社的田區。其實多數人已經遺忘,大社這個緊鄰石化工業區的社區,曾經是一個盛產牛乳、芭樂、棗子的優質農業區。
台灣藝術家羅懿君在一處荒田,利用樹枝、木條、鐵勾,製作一個縮小版的吊運機。她表示,生活在台灣,每次在農地看到巨大的吊運機,代表一項開發工程的出現,也象徵農地的消失。她在創作時刻,發現大社農地上充斥許多工廠,因此製作吊運機在荒田之上呈現,就是希望人們反思農地的開發問題。
藝術節安排繞行石化工業區,讓參與者看見目前大社的污染問題。
拜訪完農地上相關的藝術創作,看見過去大社的農村景象,隨後參加者前往繞行石化工業區,看見目前大社的污染問題。
大社自救會林文宏表示,大社長期面臨工業污染,以及多次爆炸的公安問題。居民長期抗爭,獲得政府答應降編、遷廠的承諾,但是現今可能跳票,可能繼續面對環境污染問題。
自救會吳忠穎表示,長期以來,居民始終強力抗爭環境污染問題,沒有太多的心力舉辦地方的藝術活動。得知藝術家前來舉辦大社農閒藝術節,自救會全力協助,期待透過藝術的形式,讓更多人認識大社,同時思考大社的未來。而在地青年藝術家的帶領,也為大社反污染運動,帶來不同動力,讓更多人一起思考原本青綠的農村,為何變成灰濛的土地?
活動吸引在地媽媽帶著孩子參加,希望孩子能記得故鄉的一切。
藝術節活動吸引來自各地的參加者。參加者謝秋平表示,自己是彰化人,婚後搬到大社定居,相當想念故鄉,卻又對故鄉相當陌生。如今不想孩子和她一樣,不認識自己的故鄉,因此知道有藝術節活動,就帶著孩子參加,希望孩子能記得故鄉的一切。
晚間,在廟前廣場舉辦農食晚宴,透過大社生產的食材,製作在地食物,大家共餐討論。三天的藝術節在溫馨的氣氛中結束。
陳漢聲表示,藝術節有別於過去的抗爭行動,不是激昂的控訴,而是透過實地踏察與藝術的引導,讓人思考「農閒」的意義,同時在變遷之後,思考大社創造新農閒的可能。
廟前廣場舉辦農食晚宴,透過大社生產的食材,製作在地食物,大家共餐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