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最東邊的漁村--馬崗漁村,因為地處偏遠,保留了最傳統自然的生活方式,有著具百年歷史的石頭屋建築聚落,與台灣罕見的「海男海女」採捕文化,更是較少為人知的「隱藏貓村」。但在今年,因開發商陸續取得土地所有權,向長年租賃的村民提告,要求拆屋還地,為求保存原有生活風貌,村民向新北市提報登錄歷史聚落建築群,但被認定「不具罕見性」,不予指定歷史建築,馬崗因此陷入傳統歷史文化斷根危機。
本集燦爛時光會客室邀請台灣最東邊的咖啡館「馬崗街27號咖啡小館」館長游伯軒,跟我們分享當地的歷史文化,以及馬崗所面臨的困境及居民心聲。
因為與太太一次單車環島旅行,無意間發現馬崗的游伯軒,因為愛上馬崗的純樸生活風貌,與太太從桃園搬到這裡,開起了咖啡館。馬崗位於三貂角,幾乎是新北市與宜蘭市的交界,交通不便,也因此保留豐富的潮間帶生態,會來到馬崗的幾乎都是「行家」,游伯軒說,早期咖啡店裡的客人都是釣客、鳥類觀察家、單車環島客等,是近年因為網路宣傳,漸漸有更多遊客前來這個旅遊秘境。
說起石頭屋,游伯軒拿起一張張照片介紹,馬崗原為沙灘地,早期居民為了抵擋東北季風、長浪以及颱風侵襲,就地取材蓋起石頭牆,跟原住民族在山上的石頭屋不同,為了不讓大浪長驅直入,這裡的石頭屋牆面特別厚,且堆疊方式蜿蜒,呈現堡壘式建築,為了避免海水侵蝕,所使用的接著材料也與其他地區不同。
此外,屹立在「海線第一排」的石頭屋,承受著最前線的風吹日曬、大風大浪,不免會毀壞,有的房子甚至因為颱風侵襲而整棟倒塌,但由於石頭屋的配方近乎失傳,復原工法昂貴,居民考量自己的經濟能力,每一戶、每一代都有自己的修補方式,有的用水泥、有的用磚瓦,也因此形成新舊並存的建築形式,也成為活歷史。
除了靜態的建築默默訴說著馬崗的歷史,居住在馬崗的村民們更是行走的文化教科書,「隨便找一個阿嬤來,她掐指一算,她就能夠算出哪一天潮汐什麼時候水漲退,很厲害,我們都還要看APP,他們用算的就可以!」游伯軒說,馬崗外有兩道洋流交會,村民為了靠海討生活,有的在岸際線上採集藻類、貝類,有的潛下水蒐集海鮮海膽,衍生出與自然共存的「海男海女」文化。
游伯軒表示,嚴格來說這裡每一戶居民的女主人都具有海女的能力,只是對她們來說,生活就是每天拿起工具這樣過,沒有意識到自己就是所謂的「海女」,也不覺得自己的工作有多特殊,但從他原本是外地人的眼光來看,卻是非常新鮮。
維持傳統生活與建築、如同世外桃源的馬崗,如今卻面臨危機。開發商向馬崗地主取得土地,向法院提告居民侵占,否認居民與地主的租賃關係,要求居民要拆屋還地,全村50多戶,約有20戶居民遭迫遷。
為何長期居住在此的居民幾乎都沒有土地所有權?游伯軒解釋,村民在此定居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清代,宗親家族集體來此地共同開墾,「畢竟大家都是親戚,大家都講好說誰住哪裡,就都相安無事。」歷經日治、政府遷台,土地法規改革後開始有登記制度,但早期居民普遍教育程度不足,獲得資訊能力也有限,僅有少數了解此類資訊的人去登記土地,去登記的村民才成為所謂的地主,開始向居民收租,「居民也是都很純樸,想說大家都是親戚阿,錢也沒有多少就給你。」
這樣繳地租的模式後來日漸複雜,隨著第一代地主老去,土地繼承者越來越多,收租方式混亂,甚至重複收租,但村民仍舊因為長期的信任關係繼續付租金居住。游伯軒說,「今年A地主來收租金,明年B地主來收,這些村民也都很可愛,反正有人來收錢我就給錢,想說我有給錢就繼續住下去。」
直到近年,開發商透過各種方式找到繼承土地的地主們,將土地買下並向村民提告,村民們才發現事態嚴重,因為過去多數人沒有對土地租賃的知識,雖有付租金但卻沒有訂立契約,收據可能也只是一張紅紙條,在法院被認為難以證明租賃關係。
面對法律上的困境,村民與民間團體合作,向新北市申請聚落建築群的文資保存,但在今年8月5日經新北市府文資審議委員會認定「聚落不具罕見性」,不予登錄保存。文資審議認定理由有三,第一是認為馬崗漁村歷史脈絡不清晰,第二是馬崗石頭聚落與其他地方石頭屋雷同,第三是認為既有的石頭屋已用水泥等材料改建、外觀難以辨識,因此不合乎保存原則。
對於審議結果,游伯軒直說這樣的說法充滿矛盾,他強調馬崗與其他漁村的石頭屋建築、工法都有極大差異,質疑文資審議小組是否真的有確切數據、是否有去調查過東北角其他村落有多少石頭屋?以及是否有深入了解不同的建築工法?
此外游伯軒也強調,這裡的石頭屋並非荒廢,而是一直有住人,有住人就一定需要修補建物,但馬崗村的居民並沒有經濟能力去用傳統工法修復,申請文資保存,一方面也是希望透過資金挹注,保存石頭屋風貌,「我們都很認同要把石頭屋復原,不是單純要用文資法框住財團不能開發,我們希望資金進來後,能夠恢復整個舊有的面貌。」
主持人管中祥也提問,就算建築真的不具獨特性、或因有水泥覆蓋而影響保存價值,但當地還有特殊的海女文化,審議時也未被納入考量?游伯軒表示對此村民也感到失望,海女文化在日本、韓國都有,希望台灣也能重視自己的海女聚落,不僅傳承台灣傳統,也能與各國互相交流,「我們有村民自掏腰包去濟州島看他們的海女學校,結果發現其實我們台灣就有一模一樣的東西,為何我們自己不把它做好,去做傳承?」
開發商從提告至今,與村民並沒有正面溝通,游伯軒說,其實村民都很有意願將土地買回,或是至少能與開發商共同討論如何延續馬崗文化,找出既能尊重村民、尊重當地的傳統歷史的方法,「不一定要把『開發』兩個字定義在一定要剷平,一定要破壞,其實開發都是想讓大家過更好或更穩定的生活。」他強調,如果開發只是變成財團獲利、居民遭殃,「我覺得這很不公平。」
管中祥最後也表示,這幾年台灣各地都在發展文化觀光,卻出現把許多景點變成一模一樣的怪現象,當地的紋理、特色完全消失,期望財團不只是去開發,也能與當地居民共同思考、討論,建立有文化底蘊的文化觀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