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這次花蓮的強震造成雲翠大樓、統帥飯店、國盛六街等高樓坍塌,1-3層的一般平房則較無大災情傳出,公視邀請到中華民國土木技師公會監事 莊均緯來解說原因。莊均緯認為,花蓮本身位處地震帶,發生地震的頻率本來就高,加上這次倒塌的高樓層建築多為民國80年代以前所建造,建築的耐震法規相較於921大地震之後較為寬鬆;依照當時的法規,建築物的耐震程度本身就不大可能達到可以承受7級的強度。
7級為「劇震」,人的感受為「搖晃劇烈以致無法依意志行動」,屋內情形則是部分建築物受損嚴重或倒塌,幾乎所有家具都大幅移位或摔落地面。
第二個原因則是,高樓大廈的質量大,加速度晃動時側向的推力就相較大;而如果低樓層的柱子、結構支撐不住,就會有脆化、斷裂的風險。再依結構系統來看,雲翠大樓V字型的結構設計可能與當時的時空背景和建築範圍有關;即使設計符合法規,但V字型的大樓結構不對稱,重心容易集中在V字尖角部分,一旦劇烈搖晃就會產生「應力集中」現象,這時候再加上一樓挑高和樑柱、隔間密度低,就會使得大樓從V字尖角的部分傾倒。另外高樓層因為有許多住戶,隔間相較之下密度高,同時質量也相對較重,形成頭重腳輕的狀況。
用簡單的方式來想像,假設一個人的身高很高,而雙腿較細長,只要從後方一推就很容易向前下跪,雲翠大樓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因劇烈搖晃而向前塌陷。
這次雲翠大樓的倒塌與2年前台南維冠大樓,在結構上有什麼相似或差異之處嗎?莊均緯認為有部分是類似的,像是低樓層的樑柱少、隔間間距不密集等;但差別還是在於這次花蓮的震度高達7級,已經超越當時維冠大樓的地震震度。
目前最需要關心的,則是雲翠大樓有無整棟倒塌的風險?莊均緯認為災害發生的當下,造成大樓塌陷的同時就已經是最大的變位;這樣的變位會停止在一個穩定狀態,後續只會有小部分的移動。若以人體來比喻,人跪下、坐下的時候重心已經往下,相對來講就會比較穩定、不容易移動;但雲翠大樓現在處於傾斜30度的狀況,只要有餘震發生,就可能會因為外力增加再傾斜。而這個時候同時進行開挖、搜救,造成大樓結構的破壞,大樓就很有可能再擠壓、坍塌,造成搜救人員生命的危險。
記者陳信聰也提到,由於搜救人員進入大樓專注搜救,可能無法感受到餘震的發生,所以雲翠大樓外會放置水盆,只要有水波、水紋出現,樓外就會立即響起警報告知搜救人員撤退,以免大樓在餘震發生時坍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