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定關鍵績效指標,務實評估成效
.以「平台」角色匯集、把關優質內容
.發展廣告收入的可能
.務實設下短期目標,小步前進
.終極目標:不花政府的錢
第六屆公視董事在9月26日上任,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在25日舉辦「董事談公視—公廣集團的未來與想像」座談會,其中八名董事參加,發表對公視的未來與想像:
公視第六屆董事 張天立談公視 ──
博客來網路書店創始人,現任「TAAZE讀冊生活網路書店」董事長張天立說,自己是做文創通路出身,對媒體界的了解有限。在擔任公視董事之前,他問自己:「公視在台灣到底有沒有影響力?」如果有這麼多人在星期日仍費盡心力前來開會、討論公視的未來,顯然大家對公視還不滿意。他第一個直觀的想法是,「公視本身有沒有做行銷?是不是該強化行銷?」
張天立舉例,自助餐廳內的電視常常播著新聞,但他似乎從來沒在上面看過公視新聞,他強調,「光是新聞節目,不管我們標榜多麼高尚、多麼好,事實上沒有實質影響力。」從民間社會來看,不管政府花了多少預算、不管多少學者專家如何大聲疾呼,顯然公視到目前為止是不被重視的,張天立認為這是相當重要的問題。
在談希望與理想的過程中,張天立思考的是「如何訂KPI(關鍵績效指標)」,他指出,大家希望公視能代表台灣的多元性,且具國際影響力,「但務實的是,請告訴我怎麼做?」他舉例,有沒有辦法訂一個KPI,讓大家評估成效增加了多少,也能讓管理者知道自己所做的是否有成、是否符合期望。
我們怎麼真正的去推廣本土的內容?張天立以他所擅長的「通路」角度思考,若認定公視是一個平台,是否能推廣更多國內的內容,而不一定要花錢,他舉例,You Tube網站上的影片幾乎不是You Tube自己拍的;HBO頻道的內容也幾乎不是自製的,「公視如果扮演一個提供多元性的角色,它應該更強調在平台、行銷,致力把好的內容往外送。」他期許公視能權衡內容之優劣、集合好的內容向外推廣,「納百川成大海,但又是一個把關者。」
另外張天立提出公視發展廣告收入的可能,他認為,過去或許會擔心收了廣告主的錢而被干涉製作內容,但是在新媒體平台上無須擔心,他舉例,You Tube平台上也有廣告,但這些廣告主並沒有因此去干涉影片內容,他認為公視可考慮某種程度營運、回收的能力,例如賣廣告或版權。
「國際影響力不是呼口號而已!」張天立說明,理想與現實間的鴻溝很大,他自己創業時,他可以大刀闊斧、創新、依其理想去實驗,但是大公廣的概念中包括八百多個員工、包括工會,這是沒有辦法來個方向大轉彎、全部改弦易轍的,張天立傾向先從短期目標開始,他希望有個清楚的KPI,一小步一小步前進。
張天立說,他終極的目標是希望公視能完全能自給自足,不要花政府的錢,以公視的好內容,靠著新媒體、用不同方式賺取廣告收入。張天立相當認同陳順孝董事所提「兩個基地」的概念,他認為, 基本上要維持現況,但在組織裡面創立一個小型、卻有破壞性創新的模式,與新媒體接軌,回過頭來改造目前的公視 。
張天立補充,以他創業的經驗來看,公視一年使用的經費在民間是很夠用的,但用在公部門中,效率似乎不一樣,他期待公視不會變成官部門或衙門,而是真的能面對現實,有績效、有挑戰,並具備壓力與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