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調整內容使庶民近用
.反對大公廣以保公視獨立性
.鼓勵委製
.創新研發,服務傳播產業
第六屆公視董事在9月26日上任,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在25日舉辦「董事談公視—公廣集團的未來與想像」座談會,其中八名董事參加,發表對公視的未來與想像:
公視第六屆董事 鄭自隆談公視 ──
政治大學傳播學院教授鄭自隆為傳播科系出身,有豐富的電視產業相關經驗,曾任廣播電視事業發展基金末任董事、中華民國電視學會常務監事等職,同時也是第五屆公視董事;他說明,因為自己對電視產業比較了解,對公視的想像不會像其他董事這麼浪漫。
「政府對公視從來都很慷慨」鄭自隆點出,很多人說公視沒有錢,但是其實公視一年營運約花費12億,與其他無線台差不多。鄭自隆認為公視未必沒有錢做節目,公視轉播奧運,政府便出錢;公視目前企畫中的節目預計做十個小時,政府給了一億五千萬,製作公司另外加碼一億,也就是花費兩億五千萬做十個小時的節目;他個人反對這項計畫,「十個小時像放煙火一樣」,他提出,這筆錢若做50個小時,一個小時約有三百萬的製作費,可以做成類似日本大河劇的概念,以此「培養民眾看公視的習慣。」
鄭自隆分析,電視和電影是不一樣的,電影可以成為藝術、成為經典,但電視不可能,「電視是庶民的文化、易開罐文化,所以應該從根本來了解電視產業,去思考丟那麼多錢有沒有意義。」
鄭自隆也釐清,「公視從來沒虧錢,公視帳目上會虧錢是因為子公司華視虧錢。」
鄭自隆提出,有人誤解「公視沒錢、沒辦法做出好節目?」,他對此強調,如果公視節目不好,那金鐘獎的評審是怎麼了? 他認為問題出在公視節目的表現與觀眾喜愛的落差, 「不是不好,是觀眾不喜歡。」 鄭自隆解釋,台灣從有電視台開始,被老三台涵化,養成台灣觀眾某種電視品味,公視間隔約三十年才出來,很難改變觀眾既有的品味;而如今有沒有機會改變? 鄭自隆說,如果是在過去的老三台時期,他一定贊成壯大公視,但是現今電視有一百多個頻道,還有視頻,當頻道選擇增多,公視的影響力就很有限。
華視現屬公廣集團之一,鄭自隆指出其中的困境,華視節目至今不論是自己製作、或是給別人做節目都賠錢。他也說,「認為拍賣華視能拯救公視」是個誤會,兩個是不一樣的公司,而「把不賺錢的公司直接切割」這是民間企業的想法,華視是公營企業,不適合這樣做,華視有六百多個員工,後面有六百多個家庭必須去照顧。
鄭自隆對台灣整體電視產業抱持悲觀看法,他眼中電視台風光時期已過去,他認為其中原因包括第一,目前台灣電視頻道太多,廣告的餅就那麼大,卻被過多頻道切分,現今還有視頻等新媒體競爭,每家電視台經營得相當辛苦。
第二個原因為,台灣民眾的傳播行為改變,鄭自隆說,現在不論老人家、年輕人的休閒娛樂都轉移至手機、網路,電視已經不是唯一的娛樂管道。鄭自隆指出第三點,「台灣產業這幾年停滯了,電視產業收入靠廣告,而廣告跟經濟是連動的,當經濟往下跌,廣告就往下跌。」
回到公視本身,鄭自隆提出他的期許,「公共電視不應該是菁英電視」,目前公視的內容沒有辦法讓庶民接受,因為它呈現的是高社經地位民眾的看法,他認為公視在整個內容上應要有所調整,讓一般庶民可以接受,但是他也提到,這是非常難的工程,要叫好又叫座是件難事。
另外,鄭自隆反對「大公廣」的想法,他說明,公視不是政府電視,文化部所謂的大公廣是將央廣、中央社納進,「但公視是公共電視,央廣跟中央社是政府的宣傳機構,兩者併在一起並不合適。」他強調,公視應該維持其言論獨立性、其新聞獨立觀點,公視有很多節目是不受長官指揮,由記者自己去開發,「政府、長官的手不應伸進去。」
鄭自隆提出第三點,公視應該變為一個公共場域,鼓勵委製,應讓各個獨立的公司的作品進到公視來,不一定全部節目要由公視來做。
最後鄭自隆提出,公視應該要創新研發,嘗試做新的科技技術,然後轉移給台灣的傳播產業。
鄭自隆總結他對公視的期許,「要庶民近用」,讓大家都喜歡看公視,不是全民繳稅只做菁英看的節目,再者,公視應該服務傳播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