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 最新
  • 類型
  • 勞工
    • 勞動檢查
    • 不當勞動行為
    • 移工
    • 公教勞權
    • 勞動權益
    • 薪資
    • 非典勞動
    • 罷工
    • 職災
    • 關廠解僱
  • 司法
    • 精障刑責
    • 死刑
    • 冤案
    • 司法改革
    • 公民抵抗
    • 選罷法
    • 公民投票
    • 集會遊行法
    • 模擬法庭
    • 司法
  • 土地環境
    • 天災
    • 生態保育
    • 都市更新
    • 居住權
    • 公害
    • 文化資產
    • 能源
  • 性別
    • 婚姻平權
    • 性別平等
    • HIV
  • 教育
    • 教育政策
    • 課綱微調
    • 校園教官
    • 特殊教育
    • 虐待兒童
  • 社會政治
    • 突發事件
    • 政治事件
    • 遊民議題
    • 動物福利
    • 政府組織
    • 社會照護
    • 外籍人士人權
    • 八仙塵爆
    • 兩公約
    • 金管會
    • 諾富特事件
    • 智慧財產
    • 轉型正義
    • 身心障礙
    • 青少年參政
    • 選舉
    • 高雄氣爆
  • 族群
    • 原住民族
    • 族群傳播
  • 生活文化
    • 媒體
    • 民生
    • 人物
    • 隱私權
    • 情緒心理
    • 醫療
    • 影展
    • 書評
    • 宗教
    • 文化
  • 國際
    • 國際局勢
    • 中港澳
  • 【專欄】
    • 合作專欄
PNN臉書粉絲專頁
menu
search
search
  • 勞工
    • 勞動檢查
    • 不當勞動行為
    • 移工
    • 公教勞權
    • 勞動權益
    • 薪資
    • 非典勞動
    • 罷工
    • 職災
    • 關廠解僱
  • 司法
    • 精障刑責
    • 死刑
    • 冤案
    • 司法改革
    • 公民抵抗
    • 選罷法
    • 公民投票
    • 集會遊行法
    • 模擬法庭
    • 司法
  • 土地環境
    • 天災
    • 生態保育
    • 都市更新
    • 居住權
    • 公害
    • 文化資產
    • 能源
  • 性別
    • 婚姻平權
    • 性別平等
    • HIV
  • 教育
    • 教育政策
    • 課綱微調
    • 校園教官
    • 特殊教育
    • 虐待兒童
  • 社會政治
    • 突發事件
    • 政治事件
    • 遊民議題
    • 動物福利
    • 政府組織
    • 社會照護
    • 外籍人士人權
    • 八仙塵爆
    • 兩公約
    • 金管會
    • 諾富特事件
    • 智慧財產
    • 轉型正義
    • 身心障礙
    • 青少年參政
    • 選舉
    • 高雄氣爆
  • 族群
    • 原住民族
    • 族群傳播
  • 生活文化
    • 媒體
    • 民生
    • 人物
    • 隱私權
    • 情緒心理
    • 醫療
    • 影展
    • 書評
    • 宗教
    • 文化
  • 國際
    • 國際局勢
    • 中港澳
  • 【專欄】
    • 合作專欄
首頁 議題 生活文化媒體

在國會大門打開之前......

媒體 2016.02.29
文/陳陽升

新聞採訪自由與國會的管制需求如何合理地平衡始終是個難解的問題,尤其自網路與部落格發達以來,不僅記者組成背景也日益多元,不再限於供職於各大電視、廣播與平面媒體者,非專職的記者更是大有人在,加以新聞自由並非專屬新聞從業人員與媒體經營者的「專利」,一般老百姓也是此一基本權之權利人,所以該如何放所謂的「記者」進國會採訪,就需要費一些思量。

立法院於第九屆立法委員就職後,邀集各方人士開會討論該如何開放,好讓更多媒體記者進入國會採訪,雖說開放的腳步較之國外稍嫌落後,但有開始總是好事。然從會後相關新聞看來,不僅與會者對於要如何打開國會大門尚欠缺共識,更讓人感到遺憾的是,與會政治人物甚至在網路上就開放採訪與新聞專業間如何不能兼顧,及是否應有令記者退場的機制等問題與獨立記者隔空駁火 ,惟不見有關制度細節的討論。

立法院副院長蔡其昌日前主持座談會,邀集各方人士討論如何開放,讓更多人進入立法院採訪。
相對於此,德國聯邦議會(Bundestag)就開放媒體進入採訪已有行之有年的作法,或可為立法院參考。聯邦議會向來的辦法是將記者採訪證分為年證(Jahresakkreditierung)與最長可至五日之短期採訪證(Tagesakkreditierung);後者只要任何人有採訪需求均可於事前/當日提出申請,前者則顧名思義,一年內可不限次數出入國會採訪,惟對申請者的資格有所限制。聯邦議會過去如立法院一般,將年證之發予資格限制在各大廣電平面媒體記者,更要求該名記者應主跑國會線;根據2013年的統計,持有年證者有2072人,而該年度亦發出2567紙短期採訪證。

此外,經過長年爭取,聯邦議會自2014年起,也開始發給長期報導國會動態的部落客(Blogger)年證,並明確揭示 能否取得採訪年證與媒體的經營方式無涉,也就是說,與媒體是屬於網路媒體或傳統媒體無關,其標準僅為:是否為以報導國會新聞為主之全職記者,而佐證的方式可為,持有經承認之記者協會所發之記者證、編輯之確認或其他相關之工作證明。聯邦議會還指出,之所以採取上述標準的原因在於,若非如此則媒體之數量將無法控制,光以「記者」一職不足以設下門檻,畢竟許多部落客僅偶一為之地在網路上寫報導,卻也能自稱記者。聯邦議會並建議,若非專司報導國會的媒體從業人員,為與國會相關之單一編輯採訪計畫,可持記者證或其他證明隨時申請短效期之採訪證。

對於聯邦議會的上述回應,長期關心國會動態的部落客雖不盡滿意,但至少肯定國會以書面給出了明確的標準,他們宣稱下一步將是檢視國會是否能依其所宣示的標準放行!

如何打開國會大門的問題雖非開一次會,三言兩語即可得出結論,但在參考德國聯邦議會的作法後,民眾或可判斷政治人物對於開放採訪一事是否已做好該做的功課。又,讓記者進入國會採訪的建制模式不是只有政治人物想像中的兩、三種,而在開放與專業間更不是完全沒有兼顧的可能。誠心期盼台灣的政治人物在國會大門打開之前,能在理解新聞自由與開放進入國會採訪之上再加點油。

.本文作者為德國柏林自由大學法律系博士生。
.本文為作者個人言論,不代表公共電視立場。
.作者文章列表
.本議題相關影音:《燦爛時光會客室》第九十四集:立院開放記者採訪 很難嗎?
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 All Contents Copyright,Taiwan Public Television Service.
客服專線:(02)26332000 傳真電話:(02)26349136 114 臺北市內湖區康寧路三段75巷7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