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 最新
  • 類型
  • 勞工
    • 勞動檢查
    • 不當勞動行為
    • 移工
    • 公教勞權
    • 勞動權益
    • 薪資
    • 非典勞動
    • 罷工
    • 職災
    • 關廠解僱
  • 司法
    • 精障刑責
    • 死刑
    • 冤案
    • 司法改革
    • 公民抵抗
    • 選罷法
    • 公民投票
    • 集會遊行法
    • 模擬法庭
    • 司法
  • 土地環境
    • 天災
    • 生態保育
    • 都市更新
    • 居住權
    • 公害
    • 文化資產
    • 能源
  • 性別
    • 婚姻平權
    • 性別平等
    • HIV
  • 教育
    • 教育政策
    • 課綱微調
    • 校園教官
    • 特殊教育
    • 虐待兒童
  • 社會政治
    • 突發事件
    • 政治事件
    • 遊民議題
    • 動物福利
    • 政府組織
    • 社會照護
    • 外籍人士人權
    • 八仙塵爆
    • 兩公約
    • 金管會
    • 諾富特事件
    • 智慧財產
    • 轉型正義
    • 身心障礙
    • 青少年參政
    • 選舉
    • 高雄氣爆
  • 族群
    • 原住民族
    • 族群傳播
  • 生活文化
    • 媒體
    • 民生
    • 人物
    • 隱私權
    • 情緒心理
    • 醫療
    • 影展
    • 書評
    • 宗教
    • 文化
  • 國際
    • 國際局勢
    • 中港澳
  • 【專欄】
    • 合作專欄
PNN臉書粉絲專頁
menu
search
search
  • 勞工
    • 勞動檢查
    • 不當勞動行為
    • 移工
    • 公教勞權
    • 勞動權益
    • 薪資
    • 非典勞動
    • 罷工
    • 職災
    • 關廠解僱
  • 司法
    • 精障刑責
    • 死刑
    • 冤案
    • 司法改革
    • 公民抵抗
    • 選罷法
    • 公民投票
    • 集會遊行法
    • 模擬法庭
    • 司法
  • 土地環境
    • 天災
    • 生態保育
    • 都市更新
    • 居住權
    • 公害
    • 文化資產
    • 能源
  • 性別
    • 婚姻平權
    • 性別平等
    • HIV
  • 教育
    • 教育政策
    • 課綱微調
    • 校園教官
    • 特殊教育
    • 虐待兒童
  • 社會政治
    • 突發事件
    • 政治事件
    • 遊民議題
    • 動物福利
    • 政府組織
    • 社會照護
    • 外籍人士人權
    • 八仙塵爆
    • 兩公約
    • 金管會
    • 諾富特事件
    • 智慧財產
    • 轉型正義
    • 身心障礙
    • 青少年參政
    • 選舉
    • 高雄氣爆
  • 族群
    • 原住民族
    • 族群傳播
  • 生活文化
    • 媒體
    • 民生
    • 人物
    • 隱私權
    • 情緒心理
    • 醫療
    • 影展
    • 書評
    • 宗教
    • 文化
  • 國際
    • 國際局勢
    • 中港澳
  • 【專欄】
    • 合作專欄
首頁 議題 司法司法改革 人民參審

台灣實施陪審制? 美國法官:沒問題

人民參審 2015.05.24
張方慈/台北報導

司法院力推「人民觀審」,並陸續舉辦觀審法庭模擬演練。然而觀審制「只讓你看,不讓你判」,引發民間團體批評。究竟台灣「老百姓」有沒有能力參與司法案件的審判?

美國華盛頓哥倫比亞高級法院的法官Craig Iscoe,上周末看完民間司改會舉行「模擬陪審法庭」活動後認為,台灣人的決策能力不輸美國一般的公民,實施陪審制度沒有問題。

有別於司法院推動的觀審制度,民間司改會希望刑事訴訟引入英美陪審制度,讓人民能夠實際參與審判、決定被告是否有罪。Iscoe法官參與的,是司改會舉辦的第四場模擬陪審法庭。

本次模擬法庭以一起真實的運毒案件為藍本,檢察官共起訴吳姓、詹姓兩名被告,指控吳在曼谷交付三塊海洛因磚給詹,由詹將毒品以貨運寄回台灣。詹主張受託寄送物品,但不知是海洛因;而吳主張根本沒有委託詹寄送任何物品。模擬法庭分別在上周日(5月17日)進行選任陪審員及準備程序,周末(5月23日)進行辯論。

九位陪審員必須依據法官指示,就法庭上雙方檢察官、辯方證人的詰問答辯,參酌個人經驗,在互相討論後,以一致決的規則,決定被告有罪或無罪,要形成共識、做出有效判決的難度相當高。最後陪審團對兩位被告無罪與有罪的表決,票數分別為七比二與六比三。法官宣告陪審團無法做成有效的判決(Hung Jury),必須解散,本案應另組陪審團審理。

模擬陪審法庭進行陪審員選任。
從合格的民眾當中抽籤選出陪審員。

Craig Iscoe: 曾經質疑陪審 目前憂慮全消

Craig Iscoe 幾乎全程觀看模擬過程。他在結束後受邀講評時表示,他不是台灣專家,也沒辦法說陪審團制度適不適合哪個國家。但是基於對模擬陪審法庭的觀察,他認為台灣實施陪審團制度,並沒有問題。

儘管陪審員並沒有說服彼此、達成一致的有效判決,Iscoe表示,在美國也會出現這樣的狀況。他也讚許有陪審員在審理後過程中,提出法官、檢察官、律師沒有注意的案件盲點。Iscoe 提醒大家,陪審團的決策特色,正是眾人智慧合議,所以常常提出律師也沒有發現的問題。

Iscoe 強調,他剛始擔任法官時,對於陪審制度也有很大的疑慮,但是隨著年齡漸長,這些疑慮都消失了。他也認為台灣人不論在智識程度、決策能力上頭,並不輸給美國一般的公民。

另一位講評者,台北大學法律系教授李榮耕也表示,他十分驚訝,非法律人的討論過程,並沒有如外界想像,大家各說各話。而且也能依照法官指示,看證據而非憑感覺討論、決策。過程中也有人在討論後,願意接受別人意見、改變自己的看法。

美國華盛頓哥倫比亞高級法院法官 Craig Iscoe 表示實際觀察模擬法庭運作,認為台灣民眾組陪審團毫無問題。

法官蔡志宏:陪審團較能重建人民信賴感

擔任模擬陪審法庭法官的蔡志宏,本身是士林地院的職業法官。他表示,陪審制最大特點是須向非法律人解釋法律內容,法律條文必須翻成白話文,則法律的解釋便能受到大眾檢驗。透過解釋條文的過程,將可以很快拉近社會與專業審判的距離,增加人民對司法的信任。

蔡志宏根據自己擔任法官的親身經驗,比較陪審制於觀審制的差異。他表示,觀審制的決策權仍在法官,且法官就案件的法律解釋也不需公開於大眾,只需向觀審員解釋。他認為,目前需要透過大幅度的變革,去除過去質疑、重新建立人民對司法的信賴。這點陪審團較能做到。

民間司改會的模擬陪審法庭製作人、律師尤伯祥則表示,陪審制將提高被告認定有罪的門檻,加強檢察官舉證的壓力,這可以促進人權保障。他說,現今檢察官、法官依手上的卷宗、筆錄判案,但較少懷疑筆錄是警察以不當手法取得;法官應該更相信他親眼所看、所聽,而不是一味相信來源不明確的筆錄。

陪審員宣示按照法官指示依法審判。
檢察官開庭陳述。
陪審團觀察檢辯雙方詰問證人。
模擬法庭開庭過程,法官仔細端詳證人言行。
本身也是職業法官的模擬法庭法官蔡志宏:要透過大幅度的變革,去除過去質疑、重新建立人民對司法的信賴,陪審團較能做到。
模擬陪審法庭製作人、律師尤伯祥,也擔任此次被告辯護律師。
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 All Contents Copyright,Taiwan Public Television Service.
客服專線:(02)26332000 傳真電話:(02)26349136 114 臺北市內湖區康寧路三段75巷7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