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 最新
  • 類型
  • 勞工
    • 勞動檢查
    • 不當勞動行為
    • 移工
    • 公教勞權
    • 勞動權益
    • 薪資
    • 非典勞動
    • 罷工
    • 職災
    • 關廠解僱
  • 司法
    • 精障刑責
    • 死刑
    • 冤案
    • 司法改革
    • 公民抵抗
    • 選罷法
    • 公民投票
    • 集會遊行法
    • 模擬法庭
    • 司法
  • 土地環境
    • 天災
    • 生態保育
    • 都市更新
    • 居住權
    • 公害
    • 文化資產
    • 能源
  • 性別
    • 婚姻平權
    • 性別平等
    • HIV
  • 教育
    • 教育政策
    • 課綱微調
    • 校園教官
    • 特殊教育
    • 虐待兒童
  • 社會政治
    • 突發事件
    • 政治事件
    • 遊民議題
    • 動物福利
    • 政府組織
    • 社會照護
    • 外籍人士人權
    • 八仙塵爆
    • 兩公約
    • 金管會
    • 諾富特事件
    • 智慧財產
    • 轉型正義
    • 身心障礙
    • 青少年參政
    • 選舉
    • 高雄氣爆
  • 族群
    • 原住民族
    • 族群傳播
  • 生活文化
    • 媒體
    • 民生
    • 人物
    • 隱私權
    • 情緒心理
    • 醫療
    • 影展
    • 書評
    • 宗教
    • 文化
  • 國際
    • 國際局勢
    • 中港澳
  • 【專欄】
    • 合作專欄
PNN臉書粉絲專頁
menu
search
search
  • 勞工
    • 勞動檢查
    • 不當勞動行為
    • 移工
    • 公教勞權
    • 勞動權益
    • 薪資
    • 非典勞動
    • 罷工
    • 職災
    • 關廠解僱
  • 司法
    • 精障刑責
    • 死刑
    • 冤案
    • 司法改革
    • 公民抵抗
    • 選罷法
    • 公民投票
    • 集會遊行法
    • 模擬法庭
    • 司法
  • 土地環境
    • 天災
    • 生態保育
    • 都市更新
    • 居住權
    • 公害
    • 文化資產
    • 能源
  • 性別
    • 婚姻平權
    • 性別平等
    • HIV
  • 教育
    • 教育政策
    • 課綱微調
    • 校園教官
    • 特殊教育
    • 虐待兒童
  • 社會政治
    • 突發事件
    • 政治事件
    • 遊民議題
    • 動物福利
    • 政府組織
    • 社會照護
    • 外籍人士人權
    • 八仙塵爆
    • 兩公約
    • 金管會
    • 諾富特事件
    • 智慧財產
    • 轉型正義
    • 身心障礙
    • 青少年參政
    • 選舉
    • 高雄氣爆
  • 族群
    • 原住民族
    • 族群傳播
  • 生活文化
    • 媒體
    • 民生
    • 人物
    • 隱私權
    • 情緒心理
    • 醫療
    • 影展
    • 書評
    • 宗教
    • 文化
  • 國際
    • 國際局勢
    • 中港澳
  • 【專欄】
    • 合作專欄
首頁 議題 司法冤案 徐自強案

徐自強的練習題 紀錄片導演的人性功課

徐自強案 2017.07.31
余雅琳/整理

七度死刑、曾經定讞、纏訟21年的冤抑,「無罪」二字讓徐自強等得煎熬。2012年,徐自強離開待了16年的看守所,紀岳君剛結婚,因緣際會拿起攝影機,開始五年的紀錄旅程,讓徐自強的故事躍上大銀幕。本週《燦爛時光會客室》專訪紀錄片導演紀岳君,分享《徐自強的練習題》攝製的心路歷程。

七度死刑、曾經定讞、纏訟21年的冤抑,「無罪」二字讓徐自強等得煎熬。2012年,徐自強離開待了16年的看守所,紀岳君剛結婚,因緣際會拿起攝影機,開始五年的紀錄旅程,讓徐自強的故事躍上大銀幕。本週《燦爛時光會客室》專訪紀錄片導演紀岳君,分享《徐自強的練習題》攝製的心路歷程。

台北電影節觀眾票選獎 院線上映大考驗

2012年5月,徐自強因《刑事妥速審判法》被告不得羈押超過八年的規定,在獲判無期徒刑但未定讞的情況下,離開困住他16年的看守所。也就在這之前,紀岳君與關注徐自強案的人士,開始籌劃拍攝該案紀錄片。紀岳君說,初步認識徐自強是靠他人轉述或閱讀相關資料,對於整個案子仍抱持懷疑及防備;直到與徐自強接觸,做了重返事件現場的採訪,看到徐自強回顧案件的表情和反應,以及進一步與律師團談話,發現他們之間深厚的信任關係,懷疑逐漸鬆動。

「片子拍完了,花了五年的時間,你現在的心情是什麼?」主持人管中祥問。

「徐自強在試映會說『結束』了。」紀岳君回應,紀錄片還沒上映,觀眾尚未看到,對自己來說還沒結束。影片剛從2017台北電影節拿下「觀眾票選獎」,給予了紀岳君信心。但接下來院線放映才是考驗的開始。

台北電影節觀眾票選獎 院線上映大考驗

2012年5月,徐自強因《刑事妥速審判法》被告不得羈押超過八年的規定,在獲判無期徒刑但未定讞的情況下,離開困住他16年的看守所。也就在這之前,紀岳君與關注徐自強案的人士,開始籌劃拍攝該案紀錄片。紀岳君說,初步認識徐自強是靠他人轉述或閱讀相關資料,對於整個案子仍抱持懷疑及防備;直到與徐自強接觸,做了重返事件現場的採訪,看到徐自強回顧案件的表情和反應,以及進一步與律師團談話,發現他們之間深厚的信任關係,懷疑逐漸鬆動。

「片子拍完了,花了五年的時間,你現在的心情是什麼?」主持人管中祥問。

「徐自強在試映會說『結束』了。」紀岳君回應,紀錄片還沒上映,觀眾尚未看到,對自己來說還沒結束。影片剛從2017台北電影節拿下「觀眾票選獎」,給予了紀岳君信心。但接下來院線放映才是考驗的開始。

相關內容:法官孫健智:〈試答徐自強的練習題〉

相關內容:檢察官陳宗元:〈徐自強的練習題、檢察官的難題〉

大眾視角拍攝 盼走出同溫層

主持人管中祥(左)訪問導演紀岳君(右)。
談起紀錄片大眾視角及第一人稱的拍攝方式,紀岳君說,原本想用第三人稱手法說故事,但實際製片的困境以及真實面對徐自強的心境,讓他選擇代理觀眾了解徐自強案。他從卷宗、共同被告自白書,以及多方線索查證,希望從大眾角度出發、跨越同溫層,與關心徐自強案以外的人進行對話。

紀岳君坦承,本片拍攝困境之一,是未能親自面訪兩名在看守所裡的共同被告;且相較於盧正案與蘇建和案,該案缺乏關鍵的現場證據,要有效還原當時情況非常棘手。雖然拍攝之初抱持懷疑,也有與非同溫層對話的意圖,但採訪仍受限於主角與聲援者的立場。不過,透過整個資料爬梳與拍攝過程,他也發現到,徐自強、辯方的說法自始至終相當一致;反倒是共同被告這一方,說法反覆。

紀岳君補充,法律上有「無罪推定」原則,人卻容易因為人性而「有罪推定」。許多大眾,包括他自己,都會受到媒體片段報導侷限下判斷。例如他起初接觸徐自強案,就曾因為賭博前科認定他是一名混混。紀岳君說,法律及紀錄片都想接近、呈現真實,「到底哪一個是真的?」這是吸引他拍攝這支紀錄片的原因之一,更是拍攝時的核心思考點。他把探究、懷疑、查證過程,放入紀錄片之中,希望觀眾能跟著他一起思辨。

「這部片沒有要讓人為了這個冤案而哭,而是要回到每一個人身上。」 紀岳君希望觀眾看完紀錄片後,能意識到自己做出價值判斷的過程、原因,以及面對真實的困難性及可能性。這不僅是他的練習題,也是大家的練習題。

二十出頭的年輕人,人生正要奮鬥的階段,卻在看守所度過16年,離開時已是40多歲的大叔。紀錄片中徐自強提及在所內一度絕望、放棄、想要趕緊離開,但後來心境卻出現轉變。

關鍵在於2005年,有一次台灣廢死推動聯盟執行長林欣怡,和國外的人權運動者一同探望徐自強,林欣怡看到徐自強後沒多說什麼話,只是緊握徐自強的手,專注且堅定地看著他。這一刻讓徐自強感受到有人相信自己,也開始讓他燃起希望。

「徐自強案最深刻之處都在人:看見人性最惡劣的狀態,也見證人性最善良的一面。」紀岳君說。

看見人性善與惡 徐自強獄中未掉一滴淚

二十出頭的年輕人,人生正要奮鬥的階段,卻在看守所度過16年,離開時已是40多歲的大叔。紀錄片中徐自強提及在所內一度絕望、放棄、想要趕緊離開,但後來心境卻出現轉變。

關鍵在於2005年,有一次台灣廢死推動聯盟執行長林欣怡,和國外的人權運動者一同探望徐自強,林欣怡看到徐自強後沒多說什麼話,只是緊握徐自強的手,專注且堅定地看著他。這一刻讓徐自強感受到有人相信自己,也開始讓他燃起希望。

「徐自強案最深刻之處都在人:看見人性最惡劣的狀態,也見證人性最善良的一面。」紀岳君說。

2005年國際人權聯盟(FIDH)在廢死聯盟陪同下到台北看守所探望徐自強,對徐自強的心境產生正面的轉變。(PNN資料畫面)
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 All Contents Copyright,Taiwan Public Television Service.
客服專線:(02)26332000 傳真電話:(02)26349136 114 臺北市內湖區康寧路三段75巷7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