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lon Brando in “A Streetcar Named Desire”, photographed by Carl Van Vechten, December 27, 1948 [Public domain], via Wikimedia Commons
作為電影藝術重要指標,每年舉行評選的奧斯卡金像獎,不但令全球影迷引頸期盼,也是對電影工作者專業成就的重要肯定。這場熱烈歡騰的盛事,往往在掌聲和歡呼中愉快地進行。不過偶爾,也有獲獎者利用這個似乎純粹關乎藝術和娛樂的頒獎典禮的致謝時刻,帶入往往不甚輕鬆愉快,卻亟需社會關注的公共議題,發表對特定議題的意見,並呼籲社會大眾反思及關心。
1973年,馬龍‧白蘭度以「教父」獲得第46屆奧斯卡最佳男演員。歷經數年事業低潮的白蘭度,重新登上事業頂峰,卻為支持印地安人民權運動,毫不猶豫地拒絕這份殊榮。為抗議美國電影工業塑造印地安人殘暴野蠻的刻板印象,並希望喚起公眾對當時正發生的傷膝谷(Wounded Knee)圍城事件,白蘭度抵制奧斯卡金像獎,拒絕參加頒獎典禮。
白蘭度請美國原住民形象委員會(National Native American Affirmative Image Committee)主席薩莘(Sacheen Littlefeather)替其出席,並交給她長達15頁的演講稿,請她於頒獎典禮朗誦。沒想到,薩莘被威脅僅得於台上發表一分鐘以內的演講。身穿阿帕契部落傳統服飾的薩莘無懼現場挑釁的噓聲,簡短但堅定的演講,指出美國電影界長期對印地安人的汙名化,喚起美國對原住民議題的注意。
“Michael Moore 2011 Shankbone 4” by David Shankbone – Own work. Licensed under CC BY 3.0 via Wikimedia Commons.
2003年3月23日,「科倫拜校園事件」(Bowling for Columbine)獲得第75屆奧斯卡最佳紀錄片。如同「科倫拜校園事件」中討論的槍枝管制是美國高度爭議性議題,麥克.摩爾(Michael Moore),這位行事向來大膽,尖銳的該片製作人,該晚的致詞也令所有與會者坐立難安。
在感謝奧斯卡金像獎的評委後,摩爾話鋒一轉,批評美國總統布希在該年奧斯卡頒獎典禮的前4天,以伊拉克擁有大規模毀滅性武器為由,派兵入侵伊拉克之舉。
掌聲幾乎和噓聲同樣熱烈。多數來賓則不知所措。會方最後以音樂中止摩爾的演講,結束了這段「掃興」的演說。
English actress Vanessa Redgrave at the press conference for the film Coriolanus. By Vanessa_Redgrave_(2011).jpg: Siebbiderivative work: César (Vanessa_Redgrave_(2011).jpg) [CC BY 3.0], via Wikimedia Commons
在伊拉克戰爭的隔年,美國民意很快從戰爭初始的絕大多數支持開戰逐漸轉變。2013年,據美國民調機構蓋洛普發動的數據顯示,約53%的受訪者認為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是錯誤的。
但也許最破壞會場愉快氣氛,震撼來賓的演講,要數1978年,第50屆典禮中,美貌與實力兼具的傳奇女星凡妮莎.蕾格列芙(Vanessa Redgrave)獲最佳女配角獎的致詞。
在電影茱莉亞(Julia)中,蕾格列芙飾演放棄安逸生活,從事反納粹運動的醫學生茱莉亞。但在現實中,蕾格列芙對巴勒斯坦人的同情,並支持巴勒斯坦解放組織(Palestinian Liberation Organization)的行為常被解讀為反猶太,甚至新納粹的舉動。但蕾格列芙真正反對的,是支持以色列復國,但罔顧巴勒斯坦人民權利的錫安主義。
在頒獎典禮當天,舉行典禮的桃樂絲.錢德勒大廳外,聚集著激進組織猶太保衛聯盟(Jewish Defense League)成員,他們燒毀蕾格列芙的照片並抗議其入圍奧斯卡金像獎。蕾格列芙憑著精湛演技仍舊順利獲獎,在致詞中,她直接對場外威脅做出回應。
蕾格列芙堅定無畏的嗓音沒有被清晰可聞的噓聲和不悅打斷。其後,以安妮霍爾獲得最佳劇本獎的劇作家帕迪.查耶夫斯基(Paddy Chayefsky)於致詞時也表示對蕾格列芙言論的不滿。他「厭倦有人一再利用奧斯卡金像獎的場合作個人政治意見宣傳。」頒獎典禮後的慶祝會,蕾格列芙也幾乎整晚都被冷落。
蕾格列芙無懼持續的死亡威脅,資助並參與紀錄片「巴勒斯坦人(The Palestinian)」的拍攝。猶太保衛聯盟也對洛杉磯的劇院要脅,若訂購該紀錄片,該戲院將被裝設炸彈。
蕾格列芙的勇氣,在美國影壇顯得格外難能可貴。除了美國一貫保持親以色列的立場,好萊塢的發展與猶太裔者有著緊密的關係。比利.懷德(Billy Wilder)在內的許多歐洲優秀的猶太裔導演因納粹迫害而移居美國發展。福克斯、華納,以及派拉蒙等重要電影公司的創辦人皆為猶太人。這場演說也果真影響了她的演藝生涯:部分導演收回原本的戲約,也有製作人將她列為拒絕往來戶。
1980年,她再度參與以二戰猶太屠殺為背景的電視電影:集中營血淚(The Play of Time)。蕾格列芙飾演集中營中的女囚,被選為管絃樂隊提供納粹軍管娛樂,同時也以音樂為同胞送葬。對蕾格列芙而言,她對二戰納粹歷史的反省,與對巴勒斯坦人權問題的關注毫無衝突。因為那都是關於被壓迫的苦難者的故事,是人類必須強烈關注的議題。
至今,蕾格列芙於影壇上,除了以內斂演技而為人敬仰,也以她無懼輿論壓力,持續堅定的社會關懷聞名。演戲與從事公共事務對蕾格列芙而言是不可切割的,這也反映她在選擇工作的標準上:「我非常謹慎的選角,以在我演藝生涯結束前,能演出我們這個年代所有被壓迫者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