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語言中心因為特殊的學院政治背景,從一項由外語系負責的工作編組,逐漸發展成為一個純由「編制外」人力組成的常設教學單位,也因此使得高等教育非典型勞動的問題浮上檯面。面臨少子化衝擊與財政緊縮,「專案約聘」是否也將如兼任教師般,成為大學降低教學成本的巧門?「清大約聘事件」還會發生嗎?
在2000年到2004年間,全國兼任教師人數的成長速度遠高於專任教師,顯示在上一波大專學生成長的過程中,學校借助了大量兼任教師,來滿足課程需求。
從高等教育勞動力結構的整體發展來看,學校轉以法令保障相對較低的編制外人力來滿足課程需求、節省人事開支,早已不是新趨勢。
根據教育部每年進行的「大專校院概況」調查,在2000年到2004年間,全國兼任教師人數的成長速度遠高於專任教師,顯示在上一波大專學生成長的過程中,學校借助了大量兼任教師,來滿足課程需求。也因此,全國專任教師與兼任教師的差額,從1996年的近1萬6千人,至2016年已縮小到2千多人。
大量進用兼任教師雖填補了專任教師作為教學主力的空缺,但因未具完整的勞動保障,往往在學校財政緊縮時首當其衝,為近年來層出不窮的兼任教師爭議埋下遠因。
專案教師兼任行政職務的比例近三年來有上升趨勢,從7%成長為14%。
不過,兼任教師始終只能取代編制內專任教師的「教學」工作。此時,專案(約聘)教師就扮演了「編制外」的專任人力,而能勝任更多樣的工作。例如,台北海洋技術學院就要求專案教師除每週授課16小時外,更要支援行政事務24小時,等於整週的工時不是上課、就是坐辦公室。
根據教育部去年5月向立法院提的調查報告,專案教師兼任行政職務的比例近三年來有上升趨勢,從7%成長為14%,但是其中僅有大約六成的學校在專案教師聘約中有載明須兼任行政職務。另外,教育部表示,約70%的學校針對專案教師兼任行政職務有支薪。
除了增加專案教師的行政工作負擔之外,高教工會組織部主任林柏儀也提到,愈來愈多的學校進用專案教師來取代編制內專任教師,以使人力調整更為彈性化。
例如,東華大學就發生專任教師因未達限年升等標準,遭校方要求先轉為專案教師身份持續任教,數年後校方又表示因員額縮編必須予以不續聘,等同於變相用非法定事由淘汰專任教師,迴避《教師法》規範。也有學校將專案教師身份當作專任教師的「試用期」,先將教師聘為專案,再視情況決定是否轉正。
教育部報告顯示,近三年專案教師人數呈成長趨勢。
雖然專案教師至今仍不是高教人力的大宗,而教育部報告也稱,專案教師所佔比例僅有「微幅成長」,至2015年仍僅佔全部教師的4%,總數約2千人。但較諸同期間的發展,卻可發現在兼任教師趨於穩定、專任教師持續減少的情況下,專案教師則逆勢上升,近三年的成長率達41%,遠高於兼任教師(6‰)和專任教師(-3%)。
同時,高等教育勞動力邁向高齡化;根據教育部2014年發布統計,55歲以上的區間佔全體專任教師的四分之一,換言之,未來10年內即將有1萬2千多人屆齡退休。而在大專校院財政緊縮的大環境下,許多學校科系選擇不聘滿專任員額、節省教學成本,已是相當普遍的現象。
根據審計部2012年報告,該年度53所國立大學聘用專任教師「不足額」共4209人,佔預算員額的17%。而清大去年度的專任教師不足額則有93人,佔預算員額12.8%。
根據教育部2014年發布統計,55歲以上的區間佔全體專任教師的四分之一,換言之,未來10年內即將有1萬2千多人屆齡退休。
高教人力缺口,將由誰補上?如果常態化使用專案教師成為大學雇主的選擇,且政府規範依然模糊,林柏儀認為,類似的爭議一定會再次發生,而這樣的現象已經集中發生在各校的語言與體育師資。他也呼籲,既然教育部一直強調高等教育國際化,那就不應繼續放任大學對語言教學人力採取編制外、彈性化的聘僱,否則根本自相矛盾。
事實上,政府機關進用編制外人力如聘用人員、約僱人員或臨時人員,無論其實際管理成效如何,其法源或行政規則都仍對任務類型定有規範,如只能用於「季節性」、「臨時性」工作或定期業務。相比之下,大專校院進用編制外人力,卻毫無相關限制與定義。倘若發生濫用,主管機關教育部似乎也無法可管,高教產業是否終將為此付出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