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溝藏國寶,如今已是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早在1950年代,這個原來沒沒無聞的小農村,因為故宮文物落腳於此,一躣登上歷史的舞台,成為當時政要名流、各國元首絡繹於途造訪之處。
北溝,是戰火中流離遷徙的國寶文物,最後的落腳之處,也是台北故宮的前身,守護著人類文明的珍寶。北溝故宮在1950年建成,1965年台北外雙溪故宮博物院落成啓用後,才正式走路歷史。
直到1975年「台灣省電影製片廠」及「省立台灣交響樂團」陸續進駐,這個農村才再度展現新的活力。1990年改制設立台影文化城,這是一座以電影為題材的主題遊樂園。1999年九二一地震台影文化城倒塌,從此棄置荒廢多年。直到土地標售,2013年開始整地開發。
故宮舊址原來有三棟文物庫房(後來有再增建一棟),以及一條U字型的附屬山洞、文物陳列室、招待所及幾棟職員宿舍,目前皆已灰飛煙滅,僅存U字型山洞。有鑒於此,臺灣花園城市發展協會、臺中市生活願景協進會,與從小成長於北溝的資深攝影家莊靈,共同推動霧峰北溝故宮文物山洞保存運動。
這場文化資產保存運動意外的引起廣大迴響,朝陽科技大學請莊靈演講並舉辦老照片攝影展,屯區社區大學、霧峰區圖書館等機構,也紛紛舉辦文化導覽及歷史講座等活動,在霧峰地區引起北溝故宮的熱潮。
臺中市文化局在2014年10月3日正式公告,霧峰「北溝故宮文物典藏山洞」登錄為歷史建築。其公告理由:
故宮文物於1948年底至1949年初分為三批運抵臺灣,在臺中糖廠倉庫暫存一年後,1950年起,全部文物即遷往臺中霧峰吉峰村(今吉峰里)北溝,直至1965年臺北外雙溪新館落成後運往新館,在北溝存放16年,期間因故宮文物盛名,成為當時國內外學者研究、參觀及接待外國元首之重要場所。
故宮在北溝時期興建的相關建物有文物庫房、宿舍、防空山洞及陳列室等,其中山洞約興建於1952至1953年間,平面呈U字型,結構採鋼筋混凝土構造,作為文物防空及典藏空間。文物遷往臺北後,全區的空間使用,歷經多次變遷,從臺灣省電影製片廠及臺灣省政府教育廳交響樂團作為辦公廳舍、臺灣電影事業股份有 限公司作為臺灣電影文化城使用,後受921地震影響,建物受損嚴重,現今僅存此山洞,本歷史建築見證故宮文物搬遷歷程,具備歷史文化價值。
霧峰北溝,在1965年以前,就如同今天的台北外雙溪,是故宮博物院的代名詞。如今不僅早已無人聞問,如果聽到老一輩提起,也彷彿是一段鄉野傳說。
莊靈說,「北溝遺址代表當年在戰亂中,故宮如何在極差的條件下守護國寶的歷史,大陸為此特別以「故宮學」研究,但他多年來呼籲重視北溝遺址,一直未獲中華民國政府的重視。」
對於年輕世代來說,在外雙溪的故宮文物彷彿是與生俱來的。其實在臺北外雙溪國立故宮博物院落成之前,在戰火中輾轉遷台的故宮文物,已經在台中霧峰山區靜靜的渡過15年與世無爭的歲月。
國寶文物2014年赴日本展出前夕,NHK採訪意外的促成了文化資產保存的契機。臺中市政府做出登錄歷史建築的決定後,北溝故宮文物山洞保存運動,重新喚醒霧峰人士的地方光榮感,地主們也都以實際行動表達支持。
在可預期的將來,是否可以重建成為故宮文化園區?國立故宮博物將是責無旁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