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 最新
  • 類型
  • 勞工
    • 勞動檢查
    • 不當勞動行為
    • 移工
    • 公教勞權
    • 勞動權益
    • 薪資
    • 非典勞動
    • 罷工
    • 職災
    • 關廠解僱
  • 司法
    • 精障刑責
    • 死刑
    • 冤案
    • 司法改革
    • 公民抵抗
    • 選罷法
    • 公民投票
    • 集會遊行法
    • 模擬法庭
    • 司法
  • 土地環境
    • 天災
    • 生態保育
    • 都市更新
    • 居住權
    • 公害
    • 文化資產
    • 能源
  • 性別
    • 婚姻平權
    • 性別平等
    • HIV
  • 教育
    • 教育政策
    • 課綱微調
    • 校園教官
    • 特殊教育
    • 虐待兒童
  • 社會政治
    • 突發事件
    • 政治事件
    • 遊民議題
    • 動物福利
    • 政府組織
    • 社會照護
    • 外籍人士人權
    • 八仙塵爆
    • 兩公約
    • 金管會
    • 諾富特事件
    • 智慧財產
    • 轉型正義
    • 身心障礙
    • 青少年參政
    • 選舉
    • 高雄氣爆
  • 族群
    • 原住民族
    • 族群傳播
  • 生活文化
    • 媒體
    • 民生
    • 人物
    • 隱私權
    • 情緒心理
    • 醫療
    • 影展
    • 書評
    • 宗教
    • 文化
  • 國際
    • 國際局勢
    • 中港澳
  • 【專欄】
    • 合作專欄
PNN臉書粉絲專頁
menu
search
search
  • 勞工
    • 勞動檢查
    • 不當勞動行為
    • 移工
    • 公教勞權
    • 勞動權益
    • 薪資
    • 非典勞動
    • 罷工
    • 職災
    • 關廠解僱
  • 司法
    • 精障刑責
    • 死刑
    • 冤案
    • 司法改革
    • 公民抵抗
    • 選罷法
    • 公民投票
    • 集會遊行法
    • 模擬法庭
    • 司法
  • 土地環境
    • 天災
    • 生態保育
    • 都市更新
    • 居住權
    • 公害
    • 文化資產
    • 能源
  • 性別
    • 婚姻平權
    • 性別平等
    • HIV
  • 教育
    • 教育政策
    • 課綱微調
    • 校園教官
    • 特殊教育
    • 虐待兒童
  • 社會政治
    • 突發事件
    • 政治事件
    • 遊民議題
    • 動物福利
    • 政府組織
    • 社會照護
    • 外籍人士人權
    • 八仙塵爆
    • 兩公約
    • 金管會
    • 諾富特事件
    • 智慧財產
    • 轉型正義
    • 身心障礙
    • 青少年參政
    • 選舉
    • 高雄氣爆
  • 族群
    • 原住民族
    • 族群傳播
  • 生活文化
    • 媒體
    • 民生
    • 人物
    • 隱私權
    • 情緒心理
    • 醫療
    • 影展
    • 書評
    • 宗教
    • 文化
  • 國際
    • 國際局勢
    • 中港澳
  • 【專欄】
    • 合作專欄
首頁 議題 族群原住民族 文化挪用

烏來原住民以歌舞歡迎張志軍被罵慘... 哪裡出錯?

文化挪用 2014.06.30
文、圖/方克舟

6月26日,中國國台辦主任張志軍到新北市烏來部落時,受到一群原住民族舞蹈團載歌載舞歡迎,但舞蹈團卻被罵慘…

嘖嘖嘖,到底哪裡出錯了?

我們撇開政治不談,就原民朋友最在乎的文化層面來看,這群舞蹈團有兩件爭議之處:

一、烏來是泰雅族部落,為何以阿美族歌舞服飾演出?


二、服飾卻也不是阿美族部落服飾,引發族人抗議!

傳統服飾,他們哪裡穿錯的?

從當天的表演來看,舞蹈形式比較像泰雅族的舞蹈,但舞者身穿的服飾卻比較像阿美族,卻又不是現存阿美族各部落的傳統服飾。這樣的演出,讓熟悉原住民族文化的朋友產生相當多問號。

所以到底他們穿的是什麼服裝?

就泰雅族傳統服飾,這些服飾的形制顯然不是泰雅族的。

傳統泰雅族新娘服。(方克舟 提供)

另一方面,她們所穿的上衣、裙子、綁腿,看似北部阿美族的服飾,卻又有所差異。舉例來說,阿美族女孩子雖然可能偶以羽毛裝飾頭上的花帽,但不可能會像該舞團一樣,插滿五顏六色的大羽毛在頭上;女孩子的綁腿是黑白的,不會是紅色的。而無論男生女生的裙子,都不會出現舞者裙子上的太陽圖騰;某些部落及年齡階級的阿美族男子會穿上衣,但也不像舞團的舞者所穿的上衣形制。
所以阿美族的服飾,該是什麼樣呢?

這很難回答,因為如前述,各部落、各年齡階層的男女服飾,都有所差異。根據研究台灣原住民族傳統服飾多年,目前擔任北投文物館館長李莎莉老師表示,阿美族服飾基本上大致分為:

北:南勢阿美
中:秀姑巒阿美與海岸阿美
南:馬蘭阿美與恆春阿美

以南部的馬蘭阿美為例,受到台東卑南族及其他族群影響較大,因此有霞披,還有黑、紫紅、黃、綠、紅及橘等豐富色彩的傳統服飾。

北部的南勢阿美則比較是大家一般刻板印象所知:女生整身紅、白、黑色系配上花帽,男生上身多為裸身斜背情人袋,下身則是片裙或後敞褲。

而中部阿美一般色系為紅、白、深藍,但同樣地,各部落變化都相當多,光是奇美部落與宜灣部落的服飾就大不相同,如奇美部落16-19歲男子階級 Ciopihay 的別有特色的籐帽及老鷹羽毛。

南勢阿美族服飾。(方克舟 提供)
都蘭部落阿美族服飾。(方克舟 提供)
奇美部落各男子年齡階級服飾。(方克舟 提供)
奇美部落女子傳統服飾。(方克舟 提供)

「傳統」與「創新」,該如何拿捏?

針對族人的質疑,當天負責演出的烏來酋長文化歌舞劇場 總經理(泰雅族)受電視台訪問時表示,他們表演的服飾多是融合自身泰雅及他族群如阿美族服飾的創新;而舞團副團長(泰雅族)也強調,她們沒有跟客人說過是傳統服飾。

事實上,當年南勢阿美族的傳統服飾也不是紅色,而是黑色,是後來因應觀光需要,才決定由黑改成紅色。

李莎莉老師證實,就族人的說法:族人在日治時代以前的傳統服飾的確是黑色,是在約 1930 年代,日本人到阿美文化村看族人表演後,覺得黑色舞衣不好看,部落才因而把舞衣改成紅色,後來獲得其他部落族人採納,沿用至今。當年的「創新」,變成了現代的「傳統」。但,如此一來,傳統與創新之間,該怎麼拿捏才好呢?

對此,李莎莉老師的看法是:「創新沒有什麼不可以,但不可以把傳統丟掉!」

何謂傳統?或是說,什麼是我們應保留的傳統的脈絡呢?

李老師舉例,如排灣族的百步蛇、魯凱族的百合花、泰雅族的祖靈之眼(菱形紋),就是應保留的傳統,「如果整個把自己的文化、傳統丟掉,那就很可惜。」

除此之外,服飾創新這件事,也並非旁人能決定。例如關於此次烏來舞團的服飾「創新」,她認為「只要是族人自己能認同,旁人就接受!」

因此噶瑪蘭族正名時,部落族人一致決定從老照片上傳統服飾的黑、白兩色作為主色系,而撒奇萊雅族則決定以黃、紅、藍等色做為主色調,都是在部落共同決定下,因為某歷史脈絡,而有了新的傳統服飾。

「年輕人應該多問問他們老人家,自己的傳統是什麼,才不會有錯誤的呈現。」

非族人,不應胡亂穿搭服飾

最讓李老師憂心的,還是族群之間亂穿、混搭他族傳統服飾的問題,「當代原住民族服飾,已經混了太多種。」

她舉例,去年外交使團的學生根本就不是原住民族,卻還穿原住民族的衣服,而且根本穿不對。

除了外族人穿錯,原住民族之間也常有混穿其他族群服飾、跳其他族群舞蹈的問題。例如她先前到蘭嶼參訪,「他們竟然也是跳阿美族的舞蹈,穿阿美族的服裝!」、「或許因為阿美族服飾很鮮豔,他們以為我們都想看阿美族的舞蹈文化。」、「好像穿上阿美族的服飾才能代表原住民,但根本不是這樣。」

「服飾是一種顯型文化,會誤導別人,」李老師語重心長地說,在原住民族文化為大眾混淆之際,服飾這樣的外顯文化,都應該更小心處理。

「傳統」,的確是現在進行式,然而歸納最近所看、所寫到的一些討論,個人認為應該有兩個原則:

1. 傳統的創新,應由族人自行決定、主導。

2. 當族群文化面臨傳承危機時,更應小心區別「傳統」與「創新」。

尤其在這年頭,一般大眾對於原住民族的文化認識不夠時,任何人對於族群文化的呈現與詮釋,都應該更小心才對,不是嗎?

●本文作者為《Mata‧Taiwan》網站創辦人。Mata一詞來自古南島語言的 *maCa。在全世界多數的南島語言裡,從臺灣的阿美語、達悟語、鄒語,到菲律賓語、馬來語、毛利語、夏威夷語,甚至復活島語,mata 或 maca 等衍生字,均是表示「眼睛」之意。
●本文原刊登於《Mata‧Taiwan》。
●本文為作者個人言論,不代表公共電視立場。
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 All Contents Copyright,Taiwan Public Television Service.
客服專線:(02)26332000 傳真電話:(02)26349136 114 臺北市內湖區康寧路三段75巷7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