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在水桶中的小熊
第一眼看到南安小熊,牠正瑟縮在塑膠水桶中!被國人稱呼黑熊媽媽的屏科大副教授黃美秀,回憶第一次見到小熊的場景。
2018年7月10日,玉山國家公園南安遊客中心獲得一件不尋常的遊客通報,「有頭小黑熊在樹上!」
花蓮南安地區有野熊蹤跡,不是新鮮事,但是通常都是遠離人類,很難見到近距離的野熊。一頭小熊在樹上,成了非常特別的事件。花蓮林管處派出保育巡查員,前往查探,果然是頭小黑熊!
由於遊客圍觀拍照,小熊受到驚嚇,並且顯得相當虛弱。保育巡查員為了小熊安全,第一時間進行捕捉,將牠帶回中心檢查、照料。當天,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副教授黃美秀,正好帶著研究生進行「野外研究安全訓練」課程,來到中心看到小熊。
黃美秀研究台灣黑熊20多年,一眼看出這是出生約3、4個月,尚未斷奶的小母熊。在基本檢查無外傷,並且為牠補充電解質液,恢復體力後,黃美秀建議立即送小熊回原地,讓牠和母熊團圓。她表示,台灣黑熊在夏季發情交配,幼熊出生在12月到隔年3月,一頭小熊約有一年時間,待在母熊身邊,由母熊緊密照顧。
「讓母熊帶走小熊」,成為黃美秀堅持的信念。在照料、記錄後,立即將小熊帶回原處,同時封閉步道入口,限制遊客進出,希望小熊與母熊再相會。由於擔心小熊會亂跑,再度走失,救援人員在山壁搭建簡易的木圍籬,小熊跑不出去,母熊可以輕易破壞結構,帶走小熊。
三個月的走失小熊,暫時捕捉收容。(照片提供:林務局)
但是,這一切都失算。母熊沒有帶走小熊,小熊卻挖了洞,自己跑了出去。小熊失蹤,大家開始緊張尋找。沒想到南安有小熊出沒的消息傳開,好奇的遊客蜂擁而至,強闖封鎖線。黃美秀回到學校,再見到小熊,竟然是在報紙頭版,遊客拍到小熊過馬路的影像。
新聞曝光後,玉山國家公園宣佈封閉南安瀑布。公路總局管制台30線,並派出警力嚴禁民眾進入。小熊失蹤十天後,再度現身,卻是在一處橋下。花蓮林管處不放棄讓母熊帶走小熊,嘗試丟食物餵小熊,希望母熊快點出現。但是事於願違,母熊始終未出現,而小熊體力已經明顯衰弱,再不出手救援,小熊可能斷送性命。
警方佈起保育封鎖線,但是為時已晚。黑熊母女分離。
7月24日小熊再度「落網」暫時收容安置,等待未來決定。黃美秀回憶這段過程,感嘆民眾太好奇、政府單位未能即時強制封鎖地區;民眾進入,可能已經嚇走母熊,讓熊母女無法相會。她表示,錯失重要的第一時間,讓小熊淪落人間,社會應該記取教訓,學習保育知識,不要再重蹈覆轍。
走失的小熊,很難再與母熊相聚。7月29日,林務局邀集學者、專家討論,決定救援小熊,先行安置照顧。台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主任袁孝維表示,救援會議討論時,因為小熊相當年幼,人類照顧後,未來該往何處去,出現送往動物園收容,以及照顧後再野放的意見。
黃美秀相當堅持,小熊是頭母熊,未來對於族群繁衍,讓基因多樣化,有著重要功能,無論如何都該在照顧後野放回到山林,讓小熊回到屬於牠的地方。
8月8日,空勤直昇機載著南安小熊,直飛林務局特生中心在台中烏石坑的低海拔研究站,先行收容在照顧籠舍,未來再轉往野訓場所。因為在低海拔研究站,環境相當隱密,又有過去為野放黑熊設計的野外訓練場,成為小熊回到山林前的人間家園。
小黑熊的保母們
小熊的食物,食源相當多樣。
小熊進駐居住低海拔研究站,由黃美秀老師帶領,張鈞皓、江宜倫、張碩軒等多位獸醫與研究生組成的黑熊團隊,全部動員起來,成為小熊的新保母。第一階段在照顧籠舍內,唯一的重要使命,就是讓小熊吃到身強體壯。
黃美秀表示,小熊野放的首要條件,就是要有足夠的體能回到山林,不只身體強壯不生病,更重要是能面對其他野熊的挑戰,有足夠的能力保護自己。
清晨,黃美秀拿出一罐國外進口的熊奶粉,開始泡牛奶。小熊吃得相當營養,並且搭配一些水果、野實,讓食物多樣化。但是,餵食小熊不能放置固定地方,而是必須將食物分散在各處,訓練「覓食」的習慣。
一天二次餵食小熊,由學者與照顧人員輪班進行。相當機靈的小熊,漸漸習慣人類的出現,甚至開始出現企圖親密接近,以及尋找玩耍的行為。但是所有照顧人員謹記原則,無論小熊再如何試探,一定要裝酷裝冷漠,絕對不能和小熊互動,甚至連對望都不要,因為聰明的小熊,會從人眼看出心思。
照顧小熊的黑熊野放團隊。
「真的很可愛!」回到辦公室,照顧的人員都受不了籠內小熊的萌樣。但是一進籠,就得冷酷無情,半點情分都沒。黃美秀常常在網路張貼小熊照片,可愛度爆表,社會為之歡喜。但在籠內,她也是板著臉、常常發出嚴厲語句:「XX(小熊的布農語名字)!不可以」、「XX!GO」,訓斥嘗試接近的小熊,保持人獸之間應有的距離。
獸醫張鈞皓也是最接近黑熊的照顧人員,除了餵食工作,還要檢視小熊的健康狀況,以及不時的秤重,看看有無達標。但是要引誘小熊上秤台,也相當困難。放置好秤台,小熊不是只坐半個屁股、無法精確秤重,就是直接把秤台當玩具玩耍,讓照顧人員又好笑又好氣。
日益強壯的小熊,活力越來越充沛。照顧人員考慮讓野熊行為多樣化,常常必須尋找樹幹、樹枝,布置一個籠內的迷你山林,讓小熊可以攀爬、躲藏,後甚至發現小熊已經懂得作窩。黃美秀表示,台灣黑熊的前肢能夠彎曲,類似人類手掌功能。世界上所有的熊類,只有台灣黑熊會做窩。更重要是,小熊跟著媽媽的時光,還有學習做窩的記憶與技能。
越來越活潑的小熊,籠舍中到處跑、到處爬,咬壞監視錄影機,拉扯、搖倒所有擺設的樹木、枝條,三天二頭就要重新佈置。照顧人員忙到人仰馬翻,只能在籠舍鐵門上放著兩包「乖乖」,希望小熊安分一點!
照顧小熊不只是要養到壯,許多學術研究也同時進行。小熊的食源調查成為研究重點。過去野外研究,會透過糞便採集分析野熊食源,但是數量有限,難窺全貌。現今收容保有野性的小熊,「吃什麼」成為重要的觀察指標。黃美秀除了一般水果,也會提供大量野果、枝葉,觀察小熊的食性,記錄到許多不同的食物。
東勢林管處人員為小熊準備野生果實。
為了供應小熊食物,除了黑熊保育協會出資購買,還有許多民眾自動自發送來各式水果,甚至有人盯著協會與黃美秀的臉書,一看見需要什麼食材,都會就近尋找摘採,主動寄送過來。林務局東勢、花蓮等林管處,也會依照季節,將黑熊常吃的野果、植物,派出人員到山裡摘採,收集後寄到低海拔研究站,提供小熊食用。
根據食源研究,小熊的植物性食物,總共餵食69科211種,其中採食60科163種。採食植物中,原生植物有51科130種。黃美秀表示,野熊是是雜食動物,或說是機會主義者,有什麼吃什麼,如此廣泛的食源,顯示黑熊在台灣野外的適應力,相當強勢,有足夠的能力,生存在台灣山林。
黃美也秀透過收集小熊的糞便,分析排出的植物種子。她表示,一團熊糞中,有時存在數千顆植物種子。特別是經過腸胃道的消化,增加種子的發芽率,於是黑熊像是個移動播種機,一日能行數十公里,將不同植物種子四處散布,有利山林植物生態的多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