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擬亞洲人權法院即將在明天起一連三天進行審理程序。模亞由多個國家、地區的法律人組成。包括香港、新加坡、日本、韓國、孟加拉、台灣......多個國家的法官來到台灣將針對模擬亞洲人權法院第一案:邱和順訴中華民國案進行審理,究竟這股自民間團體的力量,可以對於台灣、亞洲、國際社會帶來怎樣的影響呢?
交通大學科技法律學院院長張文貞擔任本次模亞第一案的受命法官。她表示,人權法院本身並不是案件的第四審,而是從人權的角度來看,一個國家有沒有盡到到人權保障的義務、有沒有符合正當法律程序,這才是本次模擬亞洲人權法院最重要的任務。
第一案邱和順案是非常典型的例子,從國內第一審、第二審到最高法院的內國程序,審判的重點都放在有沒有殺人、根據法律需不需要判處死刑,但是並沒有就法院對邱和順審理的程序是否正當、證據的考量是否符合公正審判的人權標準等,以國際人權的標準加以檢驗。
張文貞也指出,邱和順案之所以會成為第一案,是因為同樣受到高度社會注目,且有類似問題 (為求快速破案在偵辦過程當中刑求、長期審理程序當中的證據保存不當......) 的治安案件,在亞洲其他國家也層出不窮。如果來自馬來西亞、新加坡、香港、台灣、日本、韓國、孟加拉的法官,可以基於不同的文化與社會脈絡,形成對於酷刑以及重大治安案件在快速破案時間壓力下的人權標準的共識,勢必可以影響各國的政府的政策決定。
張文貞也指出,模亞雖然名為「模擬」,但是這股來自公民社會的力量,其影響力仍可以大於真的法院。
她強調:國際法、國際人權法雖是以國家跟國家作為主體為基礎,可是以國家為主體來發展的國際法的規範秩序卻也面臨重大的挑戰:當國家不願意加入,或國家不願意做任何事情的時候,大家也無可奈何。例如:現在美國或東歐國家的倒退,都是以國家為主體的國際法的機制產生了很大的問題。而當符合法律的體制產生問題時,一個可能的衝撞當然來自於「公民社會」。
張文貞說,模亞就是以公民社會為主,而且不是只有單一國家的律師、教授甚至是相當有資歷的法官。這些人在他們的社會脈絡有一定的能量、聲望與正當性,因此會給這種向來以國家為體制的法律傳統帶來很大衝擊跟挑戰。傳統的法律人會說,模亞這樣沒有法律拘束力,可是她作爲一個「比較不一樣的法律人」,卻有不一樣的思維。
台灣為什麼有能力舉辦模亞?該不該擔心中國要不要加入?張文貞表示,事實上中國人權法治的倒退,反而提供台灣、香港的憲法與人權工作者很大的空間。
「相信很多台灣人應該都有這樣的經驗:當你到各國去玩,別人一聽到你是台灣來的,一定會問他gay marriage,一定會問說你們台灣的民選的總統、你們台灣的民主的經驗。」張文貞任說,這一再顯示了台灣在人權、民主、法治有非常非常多主導跟領導的空間跟地位;反過來在中國的倒退的過程當中,我們應該要累積最大的能量、爭取最大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