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 最新
  • 類型
  • 勞工
    • 勞動檢查
    • 不當勞動行為
    • 移工
    • 公教勞權
    • 勞動權益
    • 薪資
    • 非典勞動
    • 罷工
    • 職災
    • 關廠解僱
  • 司法
    • 精障刑責
    • 死刑
    • 冤案
    • 司法改革
    • 公民抵抗
    • 選罷法
    • 公民投票
    • 集會遊行法
    • 模擬法庭
    • 司法
  • 土地環境
    • 天災
    • 生態保育
    • 都市更新
    • 居住權
    • 公害
    • 文化資產
    • 能源
  • 性別
    • 婚姻平權
    • 性別平等
    • HIV
  • 教育
    • 教育政策
    • 課綱微調
    • 校園教官
    • 特殊教育
    • 虐待兒童
  • 社會政治
    • 突發事件
    • 政治事件
    • 遊民議題
    • 動物福利
    • 政府組織
    • 社會照護
    • 外籍人士人權
    • 八仙塵爆
    • 兩公約
    • 金管會
    • 諾富特事件
    • 智慧財產
    • 轉型正義
    • 身心障礙
    • 青少年參政
    • 選舉
    • 高雄氣爆
  • 族群
    • 原住民族
    • 族群傳播
  • 生活文化
    • 媒體
    • 民生
    • 人物
    • 隱私權
    • 情緒心理
    • 醫療
    • 影展
    • 書評
    • 宗教
    • 文化
  • 國際
    • 國際局勢
    • 中港澳
  • 【專欄】
    • 合作專欄
PNN臉書粉絲專頁
menu
search
search
  • 勞工
    • 勞動檢查
    • 不當勞動行為
    • 移工
    • 公教勞權
    • 勞動權益
    • 薪資
    • 非典勞動
    • 罷工
    • 職災
    • 關廠解僱
  • 司法
    • 精障刑責
    • 死刑
    • 冤案
    • 司法改革
    • 公民抵抗
    • 選罷法
    • 公民投票
    • 集會遊行法
    • 模擬法庭
    • 司法
  • 土地環境
    • 天災
    • 生態保育
    • 都市更新
    • 居住權
    • 公害
    • 文化資產
    • 能源
  • 性別
    • 婚姻平權
    • 性別平等
    • HIV
  • 教育
    • 教育政策
    • 課綱微調
    • 校園教官
    • 特殊教育
    • 虐待兒童
  • 社會政治
    • 突發事件
    • 政治事件
    • 遊民議題
    • 動物福利
    • 政府組織
    • 社會照護
    • 外籍人士人權
    • 八仙塵爆
    • 兩公約
    • 金管會
    • 諾富特事件
    • 智慧財產
    • 轉型正義
    • 身心障礙
    • 青少年參政
    • 選舉
    • 高雄氣爆
  • 族群
    • 原住民族
    • 族群傳播
  • 生活文化
    • 媒體
    • 民生
    • 人物
    • 隱私權
    • 情緒心理
    • 醫療
    • 影展
    • 書評
    • 宗教
    • 文化
  • 國際
    • 國際局勢
    • 中港澳
  • 【專欄】
    • 合作專欄
首頁 議題 司法模擬法庭 2019 模擬亞洲人權法院

以國際人權標準檢驗邱和順案 張文貞:模亞不是第四審

2019 模擬亞洲人權法院 2019.07.22
龍建宇 楊正欣 吳東牧/專訪

已經死刑定讞的邱和順,成為模擬亞洲人權法院第一個案件的原告。模亞是第四審嗎?它處理邱案的哪個部分?又將帶來甚麼影響?本案受命法官張文貞接受公視新聞議題中心PNN與「法律白話文運動」訪問,解答疑惑。

  
模擬亞洲人權法院即將在明天起一連三天進行審理程序。模亞由多個國家、地區的法律人組成。包括香港、新加坡、日本、韓國、孟加拉、台灣......多個國家的法官來到台灣將針對模擬亞洲人權法院第一案:邱和順訴中華民國案進行審理,究竟這股自民間團體的力量,可以對於台灣、亞洲、國際社會帶來怎樣的影響呢?

交通大學科技法律學院院長張文貞擔任本次模亞第一案的受命法官。她表示,人權法院本身並不是案件的第四審,而是從人權的角度來看,一個國家有沒有盡到到人權保障的義務、有沒有符合正當法律程序,這才是本次模擬亞洲人權法院最重要的任務。

第一案邱和順案是非常典型的例子,從國內第一審、第二審到最高法院的內國程序,審判的重點都放在有沒有殺人、根據法律需不需要判處死刑,但是並沒有就法院對邱和順審理的程序是否正當、證據的考量是否符合公正審判的人權標準等,以國際人權的標準加以檢驗。

台灣案件影響不僅限於台灣

張文貞也指出,邱和順案之所以會成為第一案,是因為同樣受到高度社會注目,且有類似問題 (為求快速破案在偵辦過程當中刑求、長期審理程序當中的證據保存不當......) 的治安案件,在亞洲其他國家也層出不窮。如果來自馬來西亞、新加坡、香港、台灣、日本、韓國、孟加拉的法官,可以基於不同的文化與社會脈絡,形成對於酷刑以及重大治安案件在快速破案時間壓力下的人權標準的共識,勢必可以影響各國的政府的政策決定。

沒有法律拘束力又如何?

張文貞也指出,模亞雖然名為「模擬」,但是這股來自公民社會的力量,其影響力仍可以大於真的法院。

她強調:國際法、國際人權法雖是以國家跟國家作為主體為基礎,可是以國家為主體來發展的國際法的規範秩序卻也面臨重大的挑戰:當國家不願意加入,或國家不願意做任何事情的時候,大家也無可奈何。例如:現在美國或東歐國家的倒退,都是以國家為主體的國際法的機制產生了很大的問題。而當符合法律的體制產生問題時,一個可能的衝撞當然來自於「公民社會」。

張文貞說,模亞就是以公民社會為主,而且不是只有單一國家的律師、教授甚至是相當有資歷的法官。這些人在他們的社會脈絡有一定的能量、聲望與正當性,因此會給這種向來以國家為體制的法律傳統帶來很大衝擊跟挑戰。傳統的法律人會說,模亞這樣沒有法律拘束力,可是她作爲一個「比較不一樣的法律人」,卻有不一樣的思維。

有法律拘束力又如何呢?反而是來自正當性很強的公民社會,而且是跨國性的,經過一個完整的程序所達成的論述,所產生的影響力,雖然不是形式上的法律拘束力,但是其影響力絕對是非常大、甚至時間是很久遠的。

台灣才是人權、民主、法治的區域領導品牌

台灣為什麼有能力舉辦模亞?該不該擔心中國要不要加入?張文貞表示,事實上中國人權法治的倒退,反而提供台灣、香港的憲法與人權工作者很大的空間。

「相信很多台灣人應該都有這樣的經驗:當你到各國去玩,別人一聽到你是台灣來的,一定會問他gay marriage,一定會問說你們台灣的民選的總統、你們台灣的民主的經驗。」張文貞任說,這一再顯示了台灣在人權、民主、法治有非常非常多主導跟領導的空間跟地位;反過來在中國的倒退的過程當中,我們應該要累積最大的能量、爭取最大的空間。

所以,現在正是台灣在國際上人權、民主、法治的議題領域取得領導地位最好的時機。因為如果中國倒退,我們都不能取得領導地位的話,我們要用什麼時機才能夠取得領導地位?
相關內容:模擬亞洲人權法院相關報導公視新聞議題中心

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 All Contents Copyright,Taiwan Public Television Service.
客服專線:(02)26332000 傳真電話:(02)26349136 114 臺北市內湖區康寧路三段75巷7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