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 最新
  • 類型
  • 勞工
    • 勞動檢查
    • 不當勞動行為
    • 移工
    • 公教勞權
    • 勞動權益
    • 薪資
    • 非典勞動
    • 罷工
    • 職災
    • 關廠解僱
  • 司法
    • 精障刑責
    • 死刑
    • 冤案
    • 司法改革
    • 公民抵抗
    • 選罷法
    • 公民投票
    • 集會遊行法
    • 模擬法庭
    • 司法
  • 土地環境
    • 天災
    • 生態保育
    • 都市更新
    • 居住權
    • 公害
    • 文化資產
    • 能源
  • 性別
    • 婚姻平權
    • 性別平等
    • HIV
  • 教育
    • 教育政策
    • 課綱微調
    • 校園教官
    • 特殊教育
    • 虐待兒童
  • 社會政治
    • 突發事件
    • 政治事件
    • 遊民議題
    • 動物福利
    • 政府組織
    • 社會照護
    • 外籍人士人權
    • 八仙塵爆
    • 兩公約
    • 金管會
    • 諾富特事件
    • 智慧財產
    • 轉型正義
    • 身心障礙
    • 青少年參政
    • 選舉
    • 高雄氣爆
  • 族群
    • 原住民族
    • 族群傳播
  • 生活文化
    • 媒體
    • 民生
    • 人物
    • 隱私權
    • 情緒心理
    • 醫療
    • 影展
    • 書評
    • 宗教
    • 文化
  • 國際
    • 國際局勢
    • 中港澳
  • 【專欄】
    • 合作專欄
PNN臉書粉絲專頁
menu
search
search
  • 勞工
    • 勞動檢查
    • 不當勞動行為
    • 移工
    • 公教勞權
    • 勞動權益
    • 薪資
    • 非典勞動
    • 罷工
    • 職災
    • 關廠解僱
  • 司法
    • 精障刑責
    • 死刑
    • 冤案
    • 司法改革
    • 公民抵抗
    • 選罷法
    • 公民投票
    • 集會遊行法
    • 模擬法庭
    • 司法
  • 土地環境
    • 天災
    • 生態保育
    • 都市更新
    • 居住權
    • 公害
    • 文化資產
    • 能源
  • 性別
    • 婚姻平權
    • 性別平等
    • HIV
  • 教育
    • 教育政策
    • 課綱微調
    • 校園教官
    • 特殊教育
    • 虐待兒童
  • 社會政治
    • 突發事件
    • 政治事件
    • 遊民議題
    • 動物福利
    • 政府組織
    • 社會照護
    • 外籍人士人權
    • 八仙塵爆
    • 兩公約
    • 金管會
    • 諾富特事件
    • 智慧財產
    • 轉型正義
    • 身心障礙
    • 青少年參政
    • 選舉
    • 高雄氣爆
  • 族群
    • 原住民族
    • 族群傳播
  • 生活文化
    • 媒體
    • 民生
    • 人物
    • 隱私權
    • 情緒心理
    • 醫療
    • 影展
    • 書評
    • 宗教
    • 文化
  • 國際
    • 國際局勢
    • 中港澳
  • 【專欄】
    • 合作專欄
首頁 議題 社會政治突發事件 太陽花學運

《我的青春,在台灣》 金馬導演與藍綠對話

太陽花學運 2019.11.17
陳祖傑/整理

「我真的很希望有一天,我們的國家可以被當成一個真正獨立的個體來看待。這是我身為一個台灣人最大的願望,謝謝。」當傅榆在金馬獎頒獎典禮上講出這句話,台下一片歡呼聲。但她可能沒想到,發自內心的一句話,竟然會引發一場風波。這句話,同時也讓不少人開始認識傅榆,衛城出版社也是其中之一。本集節目即邀請衛城出版社的總編輯張惠菁,介紹這本與傅榆得獎紀錄錄片《我們的青春,在台灣》片名相似的新書──《我的青春在台灣》。

得獎感言引發風波 書中說緣由

張惠菁指出,其實那段感言,傅榆是為了台北電影節而準備的。

在金馬獎頒獎典禮前,傅榆就成功地在台北電影節拿下最佳紀錄片獎項。而那段感言,是為了百萬首獎而準備的。結果,當年的百萬首獎由《幸福路上》取得,已經準備好的感言也只好放回口袋裡。傅榆在書中承認,當時她決定,下一次獲獎時一定要把它講出來。而下一次獲獎,正正就是金馬獎,而傅榆也把心底話說出口。豈料會遭到中國電影人的反撲。

對於這次風波,張惠菁認為,台北電影節跟金馬獎的出席人物在本質上有很大的差距。政治敏感度不高的傅榆沒想過,她要面對是國家級的壓力。不過,張惠菁也解釋,傅榆在金馬獎前已經有接觸過不少中國、香港的朋友,不過那些可能是持開放立場的。即便如此,傅榆依然相信對話。

歸僑家庭背景受排擠

在書的開端,傅榆就說明自己的家庭背景跟一般台灣人不同:爸爸是馬來西亞華人,媽媽是印華人,雙親在早年就移民到台灣。以現在的政治立場來分辨的話,傳榆是生於一個泛藍的家庭。1982年出生的她,其實跟台灣民主化歷程是重疊的。因此14歲的時候,傅榆就經歷了台灣第一次公民直選總統。

早在國小階段,傅榆就曾被視為「外省人」而受到排擠。當同學知道她的家庭背景後,就故意講台語。但是,傅榆也只聽得懂那群同學在討論時講到自己的座號「29號」,對於討論的內容,她一概不知。

多次碰壁 仍相信對話

在政治的對話上,傅榆曾多次遇到困難。第一次是出現在大學的時候,生於泛藍家庭的傅榆,在跟同學對話中,表示對於陳水扁當選不以為然,接著就跟同學吵架。傅榆在書中表示,這件事對自己的衝擊很大。首先,她第一次遇到不同政見的人,其次就是她發現,政治討論是要看場合。

進入政大廣電系後,受到郭力昕老師的啟蒙,傅榆開始著手參與紀錄片的拍攝。她發現台灣有關政治對話的紀錄片寥寥可數,經過之前跟支持民進黨的朋友爭辯一事後,她決定拍攝一部紀錄片。題材為有關兩個不同政黨取向的家庭互相對話,於是傅榆找了自己的父母,還有親民進黨朋友的家人。在對話的過程中,她意識到白色恐怖對於某些家庭的影響是非常大,這也是他們討厭國民黨的原因。而這段歷史,是傅榆從來沒有接觸過的。這部作品後來取名為《藍綠對話實驗室》。

拍片受挫獲體悟:每個人都有自己要去的地方

如果有看過《我們的青春,在台灣》的觀眾,應該會對以下的片段很有印象:在陳為廷因醜聞而退出補選,蔡博藝淡出社運圈子後,傅榆頓時不知道這部片該如何走下去。因此,她找來陳為廷和蔡博藝兩人,在鏡頭前聊天,結果傅榆哭了。在《我的青春,在台灣》,傅榆很詳細地講述當中的緣由。在看完初剪時,沈可尚導演給了傅榆意見「你在拍的不只是他們兩人,也是關於你自己的青春,甚至是你這個世代的青春」。這就是她會再次找來陳、蔡兩人進行對話的原因。同時,在傅榆發現陳為廷、蔡博藝已經有各自的人生計劃後,她終於覺悟到,每個人都有自己要去的地方。同時她也察覺到自己犯了一個錯誤,就是把理想投射到他人身上。這也是一般人很常犯的錯誤。

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 All Contents Copyright,Taiwan Public Television Service.
客服專線:(02)26332000 傳真電話:(02)26349136 114 臺北市內湖區康寧路三段75巷7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