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校董事家族化、幫派化,私校改革頭很大!內憂董事會腐敗、私有化問題,外患因少子化接踵而來的私校退場及轉型窘境,私校挑戰有多大?去(2016)年私校改革戰事不斷,從高醫大中和紀念醫院正名、高醫董事風暴、永達退場及《私立學校法》修法等等,陸續讓私校董事弊端浮上檯面。
本集〈燦爛時光會客室〉邀請私校教育產業工會理事長郭應哲作客,深入說明私校董事背後的結構性因素,也將與主持人管中祥一同談論,在少子化趨勢下私校轉型的可能性。
任職東海大學政治系,也作為私校工會理事長,郭應哲長期與私校董事進行對抗,節目一開頭郭應哲指出,國內法令規章是促使董事獨享大權的根本原因之一,從私校預決算審核、重要章程通過到校長遴選等事宜,董事會幾乎都能參與,也讓部分私立學校不但被私有化,甚至朝向家族化或幫派化發展。
郭應哲說:「家族化干預斑斑可考。」以高醫大為例,許多家族干預目前已提出訴訟,像是高醫大捐贈者考究及正名等,郭應哲說,家族化經營讓學校難以良好履行或是發揮教育功能。
除了家族化,幫派化也為部分私校董事當前情況,但郭應哲解釋,「幫派化」並非是惡勢力介入,而是老師之間劃分勢力、相互爭鬥,形成所謂「幫派主義」。雖不像家族化可能衍生的結黨營私,卻造成學校發展產生盲點以致停滯,無法主動回應學生們的需求。
「現在只要在私校大學擔任董事,你只要臉皮夠厚,沒有人拿你有辦法。」郭應哲批評國家法律成為私校董事固若金湯的堡壘,校園權力掌握在少數人手中,但這些人卻不用負任何責任。
郭應哲引述人類學家陳其南的話語解釋,大學為財團法人,法人則是透過公民參與形成的公共意志,應為學生跟老師共同參與、決定學校事務。但他批評當前私校由幾個人壟斷學校大權,早已違背「法人」的根本精神,根本是「自然人篡奪法人」。
郭應哲也談到《私校法》修法,他說:「私校法最早版本是最好的,最符合教育原則。」他受訪時氣憤表示,私校法越修越離悖,官僚系統正與董事會形成牢不可破的「共犯結構」。
私校工會提出《私校法》三大修法方向包括:
1.針對董事有效監督;
2.教育要鬆綁;
3.國家教育資源公平分配。
立法院上一會期,執政黨團原先提出的《私校法》修訂版本,部分呼應了這些訴求,像是公益董事、學生董事及勞工董事的納入,此外董事會資訊的公開透明也是重點。但郭應哲表示,這些修法方向在「董事會監督」的部分就遇到極大挑戰,導致執政黨最終不敢採用此版本。甚至有部分執政黨立委認為「私校是別人開的、別人的財產」,這樣的想法讓不少教師嗤之以鼻。
「不能講到轉型,就是退場。」郭應認為私校是龐大資源體,只是部分被董事會操縱,未發揮實質力量,但仍有不少私校在地發揮良好功能,協助在地發展、創造價值。反之,「退場是一個恐怖的事情。」將浪費原有資源、斷送不少台灣的機會,應趕快改變原有想法,重新調整生師比,或是讓大學與社區結合,才能看到大學的未來。
郭應哲不滿私校董事把持校務,讓教師淪為受薪階級、雇傭關係。他認為應開放師生參與學校經營、創造特有價值,並且善用社會、社區力量。「台灣高等教育是很精彩的,我們不能夠妄自菲薄!」
郭應哲也批評目前政府投注在公私立大學的資源不成比例。他認為,至少在學生資源分配上要平等,尤其是公私立大學的學費。他說,私校工會曾計算,每年只要投入350億就能改善,讓台灣重新找到尊嚴、擺脫貧富懸殊及城鄉差距,落實公平正義、社會正義。
郭應哲說,大學高等教育近乎是國民教育,人人都要讀大學,然而台灣學生約70%出自私校,不過享有的教育資源卻不到總體的1/5。他舉例,一個台大學生在學四年享有國家補貼近50萬的教育資源,東海學生卻僅有5000塊,落差極大。此外,許多私校學生來自非都會區,家庭社經地位多半較低,近半須扛助學貸款,郭應哲說:「台灣高等教育,是政府從窮人家的口袋搶錢,給有錢人家的子弟念好大學!」他認為,高等教育現況已是基本的人道及道德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