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到《柬埔寨之春》這部影片時,我即從從事人道援助的朋友口中聽聞,洪森政府大肆開發首都金邊,卻不留給居民一點餘地,遭到迫遷的居民只好搬到路途遙遠的郊區,要不失去工作,要不就是得承擔高額的通勤費;而在這之前,我不時也從人權相關網絡裡,看到萬谷湖居民抗爭的消息…。但這些人民真實的景況,往往不會被帶入「一帶一路」、「錢進東南亞」的報導裡,即使抗爭者渴望讓全世界注意。
以「萬谷湖抗爭」為主要背景的《柬埔寨之春》這部紀錄片便成為這些聲音的載具:1993年,柬埔寨舉行第一次民主選舉,也開放自由經濟市場,但自1985年就掌權的洪森沒有放開他的權力。2006年,金邊萬谷湖畔的居民被通知,為了核發土地權狀,必須要丈量土地——自法國殖民一直到赤柬執政,土地從來不為人民所有,加上受教育者不多,不懂得自己原有的權利——不料,事後得知這塊地其實被轉租給與執政黨關係很好的企業蘇科卡(Shukaku)開發,而與居民生活相依、調節水文的萬谷湖也將被填平,他們自然起身抗爭。
在新自由主義旗幟大張的今日,這樣的故事到處都有,在台灣更不少見,而我特別想選擇這部紀錄片的原因,除了能讓觀眾看見「吳哥窟」這種觀光體驗外的柬埔寨外,也是因為這部耗費九年、蹲點六年的紀錄片並沒有歌頌抗爭者的美好,相反地,它傳遞出了一個失敗、無奈帶點絕望的感覺——我甚至在一篇報導中看到導演Chris Kelly預言,今年(2018)的選舉過程與結果,可能跟片中(2013)沒有太大差異,和尚依然在記錄、抗爭者仍會被拘捕入獄,但他還是得去觀察記錄。
聽起來,「柬埔寨之春」這個片名彷彿是諷刺——乍聽以為像西方認知裡的「阿拉伯之春」那般激昂,但A Cambodian Spring的說法,就是個有著時間性、短暫且單一的感覺。前《衛報》攝影、愛爾蘭島演Chris Kelly原只是到柬埔寨旅遊,卻迷上這個國家,認為過去黑暗暴力的歷史形塑了現在的生活,既然有這麼多影片談過去,那麼他是否該拍下「日常」呢?
於是,他擬定一個關於土地掠奪與迫遷的拍攝計畫,談了點經費,2009那年拎著攝影機就到柬埔寨,本來以為幾個訪談就能結束的短暫拍攝,卻停不了,一直拍到2015年才因「似乎該拍到的都拍到了」而開始剪接後製。也因為導演的耐性與堅持,完整記錄了這場抗爭的變化,更抓到了2013年大選衝突鎮壓的畫面與結果,這或許是拍攝初期無法料想的。
《柬埔寨之春》一開始以三個人物、兩條線進行:萬谷湖居民波芙(Toul Srey)和范妮(Tep Vanny),與在暹粒附近協助失去土地農民的僧人索法斯(Venerable Loun Sovath),由他們的視角來追索這個國家發生什麼事,而他們又如何與法律對抗,又如何尋求國際協助——可惜包含世界銀行在內,都拿柬埔寨政府沒辦法——對於這些沒受過太多教育的「地方媽媽」來說,這一切都令他們緊張或許膽怯,但為了捍衛家園,也就不算什麼,於是,我們從鏡頭中可以看到說話斷斷續續且不停喘氣的波芙,慢慢長成一個可以當眾侃侃而談,無所畏懼的女性抗爭者。
相較於其他民眾,在內戰時期被父親送到寺廟的師父索法斯,則因受過教育,而成為協助農民的角色,並成為農民的堅實依靠。在柬埔寨,僧侶的地位很高,只有宗教部與宗教警察可以懲罰和尚,普通警察無法逮捕索法斯,而這也成為他協助農民的「利器」。索法斯的想法很簡單,僧侶靠民眾供養,站在佛教立場,自然應該與人民站在一起。然而,「國家的宗教」顯然不是如此認為,他們威脅索法斯不能參與民眾抗爭,如果他繼續堅持,就要將他驅逐出寺廟,甚至剝奪他僧侶的身份。索法斯有一度膽怯,他說,自己其實沒有那麼懼怕,「正視恐懼就可以解決狀況,逃避會讓問題更嚴重」,而那是他第一次逃避,可是只有那次。
索法斯不僅只是鼓勵農民,陪伴他們,替他們找解決方法,自己也記錄一切:本來好好在田裡收割稻米的農民,只為了政府要拿走土地,無故遭到警察威嚇毆打,率先趕到醫院的索法斯立刻拿出手機紀錄存證,此後,每次出庭、每場抗爭,他都會錄影成檔,成為一個「多媒體」抗爭者。他甚至剪了很多影片,做成DVD到處分送。
第一次看這部紀錄片時,我便被索法斯的手機錄像吸引——這十年間,拜通訊設備與網路的進步,世界各角落的「革命」或「抗爭」都可以透過這種立即拍攝而傳出,許多關於社會運動的影片也都能看到這樣的元素,沒什麼技巧可言,卻樸質而真實。曾是記者的Chris Kelly自然有這種敏感度,當他在社運現場遇到索法斯時,便鎖定這個人物,想著:「拍攝一個影片記錄者一定很有趣。」也因為如此,Chris Kelly的如願地進入了抗爭的「日常」。
也因為如此,這部片子有幾個不同的影像構成:一是抗爭者的生活與行動,二是比例較小的索法斯「視角」的農民記錄,最後則是宛如轉場作用的則是萬谷湖區日夜不停的施工場景。這種長鏡頭拍攝非常精緻與專業,可以看到不論清晨、黃昏、夜晚或白天轉動挖掘的挖土機在黑色泥水上運轉,形成一種冰冷的、機械式、工業時代或說資本主義的構圖與感受,而與之相對的,則是湖邊居民的叫囂、怒罵、哭泣,臉上的鮮血以及茫然的表情。這就是與冰冷的發展呼應的「人性」。
《柬埔寨之春》著墨最多的,就是萬谷湖居民的抗爭。片子一開始,是波芙在客廳翻著照片談述抗爭的自述:「沒有什麼比團結更重要的。」這個需要養兒育女的母親不斷強調信任關係與團結,功敗垂成的影片最後,還是回到同個畫面與鏡頭--觀看兩個小時紀錄片、得知這些年的分裂內鬥與失敗後,觀眾已經知道這個客廳裡的畫面是什麼意思,而波芙還沒說完的話在最後才出現。至於這中間到底發生了什麼,最後有什麼讓人頹然的對比與結局,就留給大家自己觀看與體會,只能說任何曾參與過類似社運活動的人,或許都對這些經歷有所體會。
因此,如同我前述所言,這不是一個講述社運英雄、明星或抗爭道理的影片,它談的或許就是「失敗」,以及,人性。
克里斯.凱利 Chris Kelly
除了拍攝紀錄片,也擔任記者,不定時為英國《衛報》撰寫文章。他在過去九年,全心投入首部紀錄長片《柬埔寨之春》的拍攝製作。為了這部作品,曾遠赴南蘇丹、緬甸、菲律賓、寮國、泰國進行跨國拍攝。目前正在著手準備一部關於泰國漁業的動畫長片,也計畫開發一款關於奴隸與移民的虛擬實境遊戲。
金邊萬谷湖邊的居民,雖不富有,但生活簡單幸福。直到開發勢力像魔獸一樣踏水而來,財團填平人們賴以為生的湖區,拆毀他們辛苦掙來的家產與居所,婦女們開始起身抗爭,並組織一波波社會運動,能量足以改變這個國家……。導演蹲點六年,以鏡頭見證這段充滿血淚的抗爭,也殘酷地指出政治的真貌。
A Cambodian Spring is an intimate and unique portrait of three people caught up in the chaotic and often violent development that is shaping modern-day Cambodia. Shot over six years, the film charts the growing wave of land rights protests that led to the ‘Cambodian Spring’ and the tragic events that followed. This film is about the complexities and costs both political and personal, of fighting for what you believe in.
克里斯.凱利Chris KELLY│柬埔寨Cambodia、英國United Kingdom│2017│DCP│Colour│121 min
05.08 (TUE) 21:20 A(QA場)
05.09 (WED) 11:10 B
05.11 (FRI) 19:20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