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 最新
  • 類型
  • 勞工
    • 勞動檢查
    • 不當勞動行為
    • 移工
    • 公教勞權
    • 勞動權益
    • 薪資
    • 非典勞動
    • 罷工
    • 職災
    • 關廠解僱
  • 司法
    • 精障刑責
    • 死刑
    • 冤案
    • 司法改革
    • 公民抵抗
    • 選罷法
    • 公民投票
    • 集會遊行法
    • 模擬法庭
    • 司法
  • 土地環境
    • 天災
    • 生態保育
    • 都市更新
    • 居住權
    • 公害
    • 文化資產
    • 能源
  • 性別
    • 婚姻平權
    • 性別平等
    • HIV
  • 教育
    • 教育政策
    • 課綱微調
    • 校園教官
    • 特殊教育
    • 虐待兒童
  • 社會政治
    • 突發事件
    • 政治事件
    • 遊民議題
    • 動物福利
    • 政府組織
    • 社會照護
    • 外籍人士人權
    • 八仙塵爆
    • 兩公約
    • 金管會
    • 諾富特事件
    • 智慧財產
    • 轉型正義
    • 身心障礙
    • 青少年參政
    • 選舉
    • 高雄氣爆
  • 族群
    • 原住民族
    • 族群傳播
  • 生活文化
    • 媒體
    • 民生
    • 人物
    • 隱私權
    • 情緒心理
    • 醫療
    • 影展
    • 書評
    • 宗教
    • 文化
  • 國際
    • 國際局勢
    • 中港澳
  • 【專欄】
    • 合作專欄
PNN臉書粉絲專頁
menu
search
search
  • 勞工
    • 勞動檢查
    • 不當勞動行為
    • 移工
    • 公教勞權
    • 勞動權益
    • 薪資
    • 非典勞動
    • 罷工
    • 職災
    • 關廠解僱
  • 司法
    • 精障刑責
    • 死刑
    • 冤案
    • 司法改革
    • 公民抵抗
    • 選罷法
    • 公民投票
    • 集會遊行法
    • 模擬法庭
    • 司法
  • 土地環境
    • 天災
    • 生態保育
    • 都市更新
    • 居住權
    • 公害
    • 文化資產
    • 能源
  • 性別
    • 婚姻平權
    • 性別平等
    • HIV
  • 教育
    • 教育政策
    • 課綱微調
    • 校園教官
    • 特殊教育
    • 虐待兒童
  • 社會政治
    • 突發事件
    • 政治事件
    • 遊民議題
    • 動物福利
    • 政府組織
    • 社會照護
    • 外籍人士人權
    • 八仙塵爆
    • 兩公約
    • 金管會
    • 諾富特事件
    • 智慧財產
    • 轉型正義
    • 身心障礙
    • 青少年參政
    • 選舉
    • 高雄氣爆
  • 族群
    • 原住民族
    • 族群傳播
  • 生活文化
    • 媒體
    • 民生
    • 人物
    • 隱私權
    • 情緒心理
    • 醫療
    • 影展
    • 書評
    • 宗教
    • 文化
  • 國際
    • 國際局勢
    • 中港澳
  • 【專欄】
    • 合作專欄
首頁 議題 國際國際局勢 兩韓峰會

變化中的北韓(上)經濟制裁迫使北韓對話?

兩韓峰會 2018.05.01
楊虔豪/首爾報導

南北韓領袖在4月27日舉行睽違11年的高峰會,文在寅與金正恩的互動,成為舉世注目的焦點。金正恩企圖在鎂光燈前展現出開明與幽默風格的背後,到底有何意圖,成為外界好奇之處。但北韓環境封閉造成資訊獲取困難,就連海內外媒體對北韓發展路線的觀察與評價,也常流於偏見狹隘。

因此,從實務的經濟面向出發,並衍伸探討擁核意圖,將有助於打破世人對北韓的刻板印象,進一步理解神秘國度發生的改變,同時推敲北韓戰略,理解東北亞時局。公視新聞在南北高峰會談前後,專訪了3位精研北韓事務的學者與媒體人。他們提出了不同主流媒體呈顯出的對北觀點。

西方不少分析意見紛紛指出,金正恩會選在此時出面對話,是因承受不了國際上的高強度制裁,造成經濟困難而致。但相較不少主流媒體對北韓的印象,還停留在90年代中期的天災人禍造成大饑荒慘況,事實上,近來市場元素的流入,還有金正恩展現出不同於祖父與父親的經濟思維,讓北韓發生很大轉變。

近來市場元素的流入,還有金正恩展現出不同於祖父與父親的經濟思維,讓北韓發生很大轉變。

「就統計數據來看,貿易停滯是現實,因為北韓對外貿易額有90%來自中國。但北韓的對外依存度,和其他經濟表現類似的國家,動輒65%的依存度相比話,北韓只有25%,數值並不高。」統一研究院研究委員鄭恩伊說道。鄭曾在韓國開發研究院任職多年,長期取得與研究北韓各項經濟數據及發展情形。

人們常把「對外貿易額」與「對外依存度」兩者搞混,而產生北韓因向中國大幅輸入產品,造成經濟倚賴中國而受支配的錯覺。中國的確在北韓經濟上有極大影響力,北韓仍維持極高比率自給自足──儘管這樣的自力更生,非常困難。更進一步解釋,北韓對外依存度中達到25%的數值中,有90%來自中國。

如此情況下,就算作為歃血盟邦的中國,近年面對北韓的挑釁行為,於聯合國安理會的制裁表決上投下贊成票。但除非實行原油封鎖,否則北韓的高度自力更生,讓包括中國在內的國際制裁的效果,非常侷限。

在近年遭受國際制裁前,北韓透過許多外派勞工等手段賺取大量外匯。這些利益也被花費在經營市場和企業活動上,現在也國家統制經濟,進展到有限度地隨著需求與追求生產效益而調整的市場階段。而金正恩執政後,改革思維也逐漸在北韓浮現,過往共產主義意識形態所主導的經濟操作方式,已淡化許多。

金正恩執政後,改革思維也逐漸在北韓浮現,過往共產主義意識形態所主導的經濟操作方式,已淡化許多。

鄭恩伊說道:「北韓境內正推動企業獨立財產制,公司要生產什麼製品,以什麼價格賣到哪,有越來越多自律權,經濟效率也提高;對企業和對個人,利益都有所增加。部分利潤經徵稅等方式上繳給國家;資金多了,企業或個人也有儲蓄可活用。」

從這些大因素來看,鄭恩伊認為,當今北韓經濟與鄰國相比,雖仍有落差,但比起以往,當今平壤當局追求更務實的操作與放寬措施,讓經濟持續出現成長力道。她覺得,評斷金正恩是因北韓因遭制裁而發生困難,才主動出來對話,是急躁且不周的看法。

鄭恩伊:北韓經濟比起90年代中期300萬人死亡的大饑荒時期,已有很大發展。(王興中攝)

「現在北韓經濟,比起90年代中期的『苦難的行軍』時,已有很大發展。那時配給制度崩潰,一方面有很多人餓死,另一方面,活下來的人,締造出市場經濟。在北韓,市場活化中,居民依靠市場過活,已行之有年了。」鄭恩伊說道。

「苦難的行軍」指的是1990年代中後期,北韓因連串天災導致糧食歉收所造成的大饑荒。國際間常指出當時餓死人數,介於200-300萬人間,接近當時北韓人口(2100萬人)的七到十分之一。但慶尚大學統一和平中心所長朴鍾喆引述當時南韓國情院估算數據稱,死亡人數落在30萬人左右,因為北韓在饑荒時期的1995到98年之間的人口總數,仍持續增加,朴教授認為20~30萬左右的數字,更為可信。

計畫經濟崩潰後,興起的市場經濟,已開始促使部分北韓居民願意鋌而走險,取得更多外部世界的消息,作為在交易活動時的判斷依據,讓獲益最大化。

「在市場活動,就得關心更多資訊,反應也要更敏銳,這種人比以前增加。他們試圖對外通話、取得外部情報,打聽判斷若南北關係好轉,要做什麼商品買賣,生意才會更好。」南韓規模最大的北韓新聞專業媒體《每日NK》總編輯李尚龍說道。

《每日NK》在朝中邊界與北韓境內,佈有多位線民,隨時取得北韓內情,每週也持續更新北韓各地的物價數據,成為外媒報導北韓事務經常引用的權威消息來源。過去包括北韓實行貨幣改革,還有上月金正恩訪中等消息,都是由《每日NK》獨家披露。

李尚龍向記者透露出近來新聞團隊取得的內部反應表示,積極奔走市場的北韓居民,消息更為靈通:「這些人都曉得兩韓和美朝會談召開的消息,並和他人討論決定要賣什麼。現在我們收到的反應是,對會談持肯定態度看待的人為多。」

李尚龍:消息靈通的北韓居民,肯定看待兩韓峰會的人比較多。(王興中攝)
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 All Contents Copyright,Taiwan Public Television Service.
客服專線:(02)26332000 傳真電話:(02)26349136 114 臺北市內湖區康寧路三段75巷7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