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 最新
  • 類型
  • 勞工
    • 勞動檢查
    • 不當勞動行為
    • 移工
    • 公教勞權
    • 勞動權益
    • 薪資
    • 非典勞動
    • 罷工
    • 職災
    • 關廠解僱
  • 司法
    • 精障刑責
    • 死刑
    • 冤案
    • 司法改革
    • 公民抵抗
    • 選罷法
    • 公民投票
    • 集會遊行法
    • 模擬法庭
    • 司法
  • 土地環境
    • 天災
    • 生態保育
    • 都市更新
    • 居住權
    • 公害
    • 文化資產
    • 能源
  • 性別
    • 婚姻平權
    • 性別平等
    • HIV
  • 教育
    • 教育政策
    • 課綱微調
    • 校園教官
    • 特殊教育
    • 虐待兒童
  • 社會政治
    • 突發事件
    • 政治事件
    • 遊民議題
    • 動物福利
    • 政府組織
    • 社會照護
    • 外籍人士人權
    • 八仙塵爆
    • 兩公約
    • 金管會
    • 諾富特事件
    • 智慧財產
    • 轉型正義
    • 身心障礙
    • 青少年參政
    • 選舉
    • 高雄氣爆
  • 族群
    • 原住民族
    • 族群傳播
  • 生活文化
    • 媒體
    • 民生
    • 人物
    • 隱私權
    • 情緒心理
    • 醫療
    • 影展
    • 書評
    • 宗教
    • 文化
  • 國際
    • 國際局勢
    • 中港澳
  • 【專欄】
    • 合作專欄
PNN臉書粉絲專頁
menu
search
search
  • 勞工
    • 勞動檢查
    • 不當勞動行為
    • 移工
    • 公教勞權
    • 勞動權益
    • 薪資
    • 非典勞動
    • 罷工
    • 職災
    • 關廠解僱
  • 司法
    • 精障刑責
    • 死刑
    • 冤案
    • 司法改革
    • 公民抵抗
    • 選罷法
    • 公民投票
    • 集會遊行法
    • 模擬法庭
    • 司法
  • 土地環境
    • 天災
    • 生態保育
    • 都市更新
    • 居住權
    • 公害
    • 文化資產
    • 能源
  • 性別
    • 婚姻平權
    • 性別平等
    • HIV
  • 教育
    • 教育政策
    • 課綱微調
    • 校園教官
    • 特殊教育
    • 虐待兒童
  • 社會政治
    • 突發事件
    • 政治事件
    • 遊民議題
    • 動物福利
    • 政府組織
    • 社會照護
    • 外籍人士人權
    • 八仙塵爆
    • 兩公約
    • 金管會
    • 諾富特事件
    • 智慧財產
    • 轉型正義
    • 身心障礙
    • 青少年參政
    • 選舉
    • 高雄氣爆
  • 族群
    • 原住民族
    • 族群傳播
  • 生活文化
    • 媒體
    • 民生
    • 人物
    • 隱私權
    • 情緒心理
    • 醫療
    • 影展
    • 書評
    • 宗教
    • 文化
  • 國際
    • 國際局勢
    • 中港澳
  • 【專欄】
    • 合作專欄
首頁 議題 教育教育政策 性平教育

在北歐學習性:挪威

性平教育 2016.11.12
文 / 方潔

挪威廣播電視台(NRK)廣受歡迎的兒童科學教育節目牛頓(Newton),在去年以節目中一系列的單元引起爭議,甚至吸引來自外國的矚目。該單元以8到12歲兒童為對象,介紹降臨在孩子成長過程中,與之最密切相關,卻未必總能得到清楚解答的議題:青春期(Pubertet)。性教育早非禁忌,也難稱得上新鮮事,但「牛頓」對這一主題的直白、平實的呈現方式,仍然對觀眾投下不小的震撼彈。

持續八週,每次約五分鐘的節目中,29歲的女主持人暨醫學博士琳妮‧揚斯露(Line Jansrud)用活潑平實的口吻介紹這段孩子邁向成年的旅程,包括胸部與陰莖的發育、骨骼和毛髮生長、汗腺發達與青春痘、月經與精液、性慾的產生,自慰和性交。

「實物」示意 真人模特兒展露器官

在絕大多數的介紹中,主持人揚斯露會站在全裸的成年男女身邊,用真人的裸體,而非照片或另外製作的影片,呈現節目中正在討論的器官。在主題為女性胸部的單元時,揚斯露神態自若的托起成人女性的乳房,一面解說母乳的產生,一面拿筆在乳房上畫出乳腺示意;談到陰莖,她則直接用手觸碰男性模特兒的陰莖,推開包皮,以展示龜頭的位置。討論起陰道,揚斯露戴起手套,撥開女模特兒的外陰唇,露出陰蒂,向孩子解釋:「這是女性身體最敏感的地方之一。」

揚斯露在接受瑞典媒體「瑞典電視新聞(SVT Nyheter)」訪問時表示,「牛頓」的製作團隊並沒有選擇用另製動畫或圖片,而盡可能堅持用真人身體示意的原因。「我認為,用動畫片來表現性器官是在暗示身體有些部位是令人尷尬、丟臉的。我們這麼作是希望孩子了解,即使是性器官如陰莖,也是身體中性、理所當然的部分。」

身為醫生的揚斯露認為青春期以及性器官發育是再自然不過的生理變化,相關討論如所有生物學話題,無須另眼相看。點圖片或連結到NRK官網看第二集節目內容。
對身為醫生的揚斯露而言,青春期以及性器官發育,是再自然不過的生理變化,因此,相關討論就該如所有生物學的話題一樣,無須另眼相看。在節目中,揚斯露捏了捏一名男孩的手臂肌肉,也用相同的態度,捧住成年女性的乳房,告訴觀眾,女性是否有穿胸罩的必要,是看胸部大小和個人意願,並非發育後即必須穿戴。

「無須對身體感到羞恥」是「牛頓」強烈傳達的訊息。因此,節目中負責裸露身體,作為器官發育示意的男女成年模特兒並未刻意遮掩臉部,製作團隊也未起用身材姣好者擔任此工作,男性模特兒甚至生著圓滾滾的啤酒肚。談到月經,揚絲露蹲在一道血緩緩淌下的女模特兒的腿間解說。

對性的討論,不但應該中性,有時也可以輕鬆,稍稍開點玩笑。例如,當解釋起陰囊會調節溫度,以讓精子在低於人體體溫的合宜溫度下活動,因此會熱脹冷縮的時候,主持人揚斯露將冰塊湊上陰囊,讓可憐的男模特兒瞬即哀號;而在主題為胸部的單元中,女性模特兒捏住乳房前端,噴出乳汁。「分泌乳汁的條件是,身體已經產下寶寶。」

性慾、自慰、性傾向 討論話題毫無保留

節目除了介紹青春期的生理變化,也連帶的談到性的相關議題。揚斯露在節目中解釋道,青春期身體種種變化的目的是使身體具有孕育下一代的能力,但在進行性行為前,必須要先了解自己。「…你開始想要和某人牽手、擁抱,和撫摸…女孩可能會喜歡男孩,反之亦然。但女孩也有可能喜歡女孩,男孩可能愛上男孩,也可能兩種性別都喜歡。有太多種可能性了,但唯有你自己才能明白你喜歡的對象是誰。」寥寥數語,卻已帶領孩子思索性傾向的問題。

揚斯露拿吸塵器對在自己脖子吸出一個瘀痕,以表達吻痕的形成。點圖片或連結到NRK官網看第八集節目內容。
話題來到情竇初開後的行為。揚斯露開始「親熱教學」。她拿起蕃茄咬了一大口,接著用舌頭又吸又攪。「雖然蕃茄沒有舌頭,但感覺也相去不遠啦!」接著,揚斯露把吸塵器對著自己的脖子吸出一個瘀痕,這是為了表達吻痕的形成也有類似之處。

自慰和性交並沒有被省略,反而更加完整的被演繹出來。揚斯露拿出橡膠制的女性下腹與陰莖模型,說明著龜頭與陰唇因為佈滿神經,被觸碰會產生快感,持續搓揉會高潮,陰部肌肉收縮,美好的感覺充盈全身。

揚斯露繼續利用道具解說男女性行為。她將模型陰道潤滑才插入假陰莖,強調為了舒服,陰道要經過充分潤滑,女性在性交中也必須讓陰蒂摩擦才能確保快感。

但性行為的原因未必是為了繁衍後代,可能是純粹為了愉悅,或是基於相愛。若沒有意願受孕,揚斯露提醒,就必須採取戴保險套等避孕措施。談到避孕,揚斯露把保險套當成氣球吹大。「雖然這不是正確使用保險套的方式,不過它可真耐用!」

承先啟後 開放性教育的新里程碑

「牛頓」的製作團隊對這一系列的青春期性教育影片,的確有所企圖。挪威上一次因性教育電視節目而產生爭議,是1981年,由挪威著名的喜劇演員暨前兒童福利官特隆.維果.托格生(Trond Viggo Torgersen)主持的人體科普教育節目「身體(Kroppen)」。該節目也是採用一視同仁的態度展現身體各部位,節目中男女性器官隨時間發育的樣貌是採用真人影像,而非示意圖呈現。「身體」是牛頓製作團隊的標竿,時隔30餘年,牛頓認為在性教育上,是該前進一步,自在的討論身體的發育和運作的時刻了。

節目編輯謝斯蒂.莫(Kirsti Moe)和卡特琳.西蒙森(Cathrine Simonsen)決定,「牛頓」一路走來,持續以提供兒童客觀科學知識為己任,在製作青春期教育單元也該用相同的態度。「我們(在節目中)不回答(孩子對青春期產生的)所有問題,而是採用一個開放和以事實為基礎的角度談論這些自然變化。」

依照挪威義務教育的教學大綱,七年級的學生必須具備「描述人體從受孕到長大成人的能力」,以及「解釋青春期的發展,討論性別認同和不同性傾向的能力」。「牛頓」即以此為依據,選擇青春期單元的節目內容。兩名製作人認為,僅僅描述精子游向卵子是不夠的,而應提到性慾如何發生,並強調性行為應該對雙方是自發和正面的經驗,因此性慾的討論也成為節目內容。

挪威廣播電視台(NRK)廣受歡迎的兒童科學教育節目牛頓(Newton),在去年以一系列的單元引來討論,甚至吸引來自外國的矚目。點圖片或連結到NRK官網看第一集節目內容。

「我們習以為常的討論地球繞著太陽公轉和萬有引力。我們也可以用相同的態度談論性器官。」主持人揚斯露表示。「牛頓」每兩年更換一次主持人,揚斯露的加入讓製作青春期單元的時機成熟。不僅是因為她醫學博士的身分,更由於她對於探索人體的熱情。青春期單元以她掀起衣服,露出因懷胎數月而隆起肚子的畫面結束。的確,青春期讓人體成長為能夠孕育新生命的狀態。於是三個月後,「牛頓」播出了揚斯露從懷孕到生產的紀錄,從取尿液驗孕、與男友一同到醫院看超音波,到生產的過程,真實呈現於節目中。

「的確這(懷孕生子)是私人事務。但我希望將所有身體的運作,包含懷孕完全呈現給孩子們。因為這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在挪威每日新聞的訪談中,揚斯露如此表示。

傷害兒童?

對於「牛頓」的兒童性教育節目,人們常產生的疑慮,是如此毫無禁忌的節目呈現,對孩子是否會造成負面影響。另一個屢屢被提及的假設,是年紀太小的孩子沒有成熟到接受性教育。尤其,該單元的預設觀眾群包含尚未踏入青春期的兒童,且「牛頓」的忠實觀眾包含六、七歲的小朋友。

其實,乍看膽大包天的製作團隊,對節目內容謹慎的做了規劃。「牛頓」在製作節目過程中與挪威科技大學(NTNU,The Norwegi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的精神研究中心合作,確認節目內容不會對孩子造成傷害。在內容中也處處留心。例如,儘管不避諱性慾和性交,節目清楚表示不鼓勵未成年人過早嘗試性愛。「挪威的性行為同意年齡是16歲。請記得,不用急著去嘗試性愛,它會很快就發生的。」

每集節目開頭警語:「節目內容通常會讓爸爸媽媽感到極度尷尬。」告誡對象不是小朋友,而是成年人。點圖片或連結到NRK官網看第四集節目內容。
對於無論如何無法接受觀眾,「牛頓」也於節目開頭做了提示。有趣的是,節目片頭的警告:「現在開始牛頓的青春期單元。警告:節目內容通常會讓爸爸媽媽感到極度尷尬。」其告誡對象,並不是小朋友,而是成年人。

「牛頓」的理念恐怕尚未被普遍接受。Facebook以裸露畫面為由,刪除了「牛頓」上傳的節目片段,卻也因此引起外國網友關注起該節目。Youtube平台上,將青春期系列影片也被設置了18歲以上才得流覽的年齡限制,即使該節目的目標觀眾是8至12歲的兒童。

而在挪威,固然也有受到質疑,讚譽超過批評。部分小學在中午休息時間撥放節目。青春期單元還獲得了優質電視節目獎項的肯定。

挪威對性開放的態度,和對性話題毫無禁忌的討論,對兒童帶來的,未必是負面影響,甚至正好相反。2013年,挪威的未成年懷孕比率僅有美國的四分之一。十年來,挪威的未成年懷孕比率呈現穩定下降。比起對性避而不談,坦承的談論並傳播正確知識更有助於孩子保護自己。若我們對此仍有疑慮,「牛頓」在青春期單元開始的警告值得反覆玩味。所謂「尚未成熟到接受性教育」的假設,實際上,究竟是孩子沒有成熟到足以了解性,或是成年人沒有成熟到足以用開放的態度看待性呢?

.本文作者方潔,台大法律系畢業,曾赴挪威奧斯陸大學交換學生。
.本文內容不代表公共電視立場。

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 All Contents Copyright,Taiwan Public Television Service.
客服專線:(02)26332000 傳真電話:(02)26349136 114 臺北市內湖區康寧路三段75巷7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