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迫遷法庭第二天 (7/3),於台北蔡瑞月舞蹈社舉辦圓桌論壇。除了透過香港、菲律賓以及台灣本地的個案報告互相交流,與會者也批評聯合國人居三(Habitat III)會議不同於前兩屆關注居住權,反而著重新自由主義主導的都市擴張規劃,忽略許多國家都有居民面臨被迫遷。這也使得許多國家的反迫遷NGO自行結盟,表達對人居三議程安排的不滿。
曾擔任聯合國人居署強行驅逐問題諮詢小組成員的反迫遷法庭審判團成員Cesare Ottolini表示,他曾參加1996年於土耳其伊斯坦堡舉行的人居二會議,雖然土耳其政府不願讓他們上街遊行,但會議中有許多開放外部參與的管道。相較之下,今年將於厄瓜多舉行的人居三會議卻不願讓非代表的NGO參與會議。
Cesare Ottolini也認為,新自由主義現在是全球都市發展的主流思想,卻忽略全球同時也有將近 7,000萬人面臨迫遷威脅,包括他所居住的義大利也因為經濟與歐盟危機,高舉撙節政策,讓付不出租金的居民長期面臨被驅逐的威脅。
台灣反迫遷陣線成員陳虹穎補充,撙節政策起因於政府財政困窘,只好先拿社會福利開刀,透過開發土地、公共或私人建設開闢金源,許多國家近年都奉行撙節政策,以至於迫遷的故事處處相似。她舉例,台北市政府原本預計今年與國際都市發展協會(INTA)合作舉行聯合國「INTA人居環境論壇」,但一次性的論壇編列1200萬預算,議員更點名北市副市長林欽榮自已是INTA的亞洲分部副理事,有「花錢交朋友之嫌」,最後預算遭到刪除。陳虹穎認為,INTA其實是營建官員與開發商的合作組織,專門提出如智慧城市一類的開發案, 顯示政府仍傾向開發土地開闢財源。
人居會議由聯合國人居署 (United Nations Human Settlements Programme,簡稱UN-HABITAT) 發起,1976年舉行第一屆,於土耳其舉行的第二屆較為知名,今年10月將在厄瓜多舉行的第三屆 (即人居三)。台灣反迫遷陣線成員陳虹穎指出,人居署過往長期關注居住權,統計全球遭迫遷人口,後來他們將此項統計改為由強行驅逐問題諮詢小組前往迫遷個案所屬國調查並提供建議,但於2010年,這個小組也被取消了,至此聯合國人居署對居住議題毫無相應對策。
陳虹穎也指出,人居會議主要關注接下來20年內全球聯合國會員國對於都市發展的共識,將在五大洲先各自舉行分洲論壇,今年3月歐洲論壇於布拉格舉行,許多NGO反映,今年議程著重在討論能源轉型與智慧城市,完全忽視持續惡化的迫遷議題。因此,許多NGO認為舉行與人居三會議相抗衡的迫遷論壇,能讓「現身作為一種抵抗」。陳虹穎也表示,她將於今年7月前往印尼泗水,在亞洲論壇進行前的全球城市權平台 (Global Platform of Rights to the City) 報告本次東亞迫遷法庭的結果。
公部門與私人企業合作的土地開發,在東亞許多國家屢見不鮮。以香港來說,2001年成立的市區重建局(URA),前身是英國殖民時期的土地開發公司,近十幾年來是香港市區更新的重大推手。香港「關注基層住屋聯席組織」幹事何智聰指出,身為半官方組織的URA,獲得香港政府投資一百億港幣(約四百億台幣),土地開發更帶來利潤,卻無需繳稅,比民間一般的開發商更有競爭優勢。URA至今已提出57項重建項目,並不包括社會住宅,而重建區的居民幾乎都被迫遷。
何智聰分析,URA開發計畫為許多香港弱勢居民帶來兩項威脅,一是開發計畫大行其道,作為私人業主的房東紛紛將租客趕走,二是被趕走的迫遷戶也沒有安置計畫。何智聰以九龍長沙灣的順寧道為例,2009年中該區成為重建區,官員為每一戶進行人口普查,確認住戶資料後,開發商只要一個月前寄送書面通知,租戶就必須遷離,不能續租。何智聰認為,香港對於租戶幾乎毫無保障,URA認為開發計畫尚未開始實行,執行前都由私部門承擔責任,URA聲稱公部門無安置責任。
何智聰接著說,他曾經遇過一個相當讓人傷心的案例,一名帶著五歲小孩的單親媽媽,因為沒有香港公民身份,也沒有房產,回中國探親時,順寧道的房東將他住處以木板封住,切斷水電,回到香港時只能流落街頭長達七天。說到激動處,何智聰忍不住情緒,哽咽地說,「她什麼都失去了,這是政府權力對手無寸鐵、沒有任何資源的新住民的暴力」、「政府只是想要透過重建獲利、炒地,完全沒有考慮人民權利,人民也沒有反擊的權利。」何智聰憤怒地說,香港被稱為國際化的城市,遵守國際條約,面對新住民,尤其是一個女性,居然如此對待。
香港舊區街坊自主促進組成員胡家偉指出,他所關注的深水埗重建區提出人民參與的方案,他們提出三項訴求。第一訴求是,迫遷戶必須有可負擔的住處,第二,城市規劃必須保括人民的聲音,第三,不管何種身份都應受政府照顧。因為中國作為聯合國會員,也將參與人居三的會議。
「但誰在人居三中代表我們?」胡家偉認為,許多受邀的NGO主張透過推動商品化的住屋來重建,以香港受邀的組織仁人家園(Habitat for Humanity)為例,仁人家園提倡用社會創新解決住宅問題,但胡家偉認為,商品化住宅並不能解決適當居住權的問題。胡家偉提醒,許多受邀參與人居三的NGO並不能代表該國家急需被保障居住權者的真實心聲。
曾被稱為「亞洲小虎」的菲律賓,則有26.3%人口,約2600萬人活在貧窮線以下,其中1200萬人的經濟狀況可謂赤貧。這些都市貧民大多居無定所,只能靠非正式經濟維生。菲律賓都市貧窮人民全國聯盟代表Michael Beltran指出,貧窮與失業率脫不了關係,菲律賓作為亞洲失業率最高的國家,近年失業率一路從2010年的7.4%上升至2015年的10%,許多人從事流動攤販、資源回收業者等非正式經濟,各省之間基本工資也有巨大差異。
公部門與私人企業聯手開發的個案在菲律賓也屢見不鮮,Michael Beltran指出,國內外資金都想投入不動產開發,希望拓展醫療觀光、中央商業區等,雖然政府很樂見這種形式,但對於都市貧民來說卻是最大的夢魘。都市貧民一旦被開發計畫迫遷,就會遷徙到較危險的區域,面臨容易火災或淹水的環境,可說是從危險區搬到死亡區。菲律賓的反迫遷NGO近期也對政府提出的都市發展架構計畫表達抗議,預計在今年十月拉高抗爭強度,抗議政府的住宅計畫仍由市場機制主導,忽略社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