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許多1990後出生的人來說,綠色小組是個相當陌生的組織,沒有聽過更別說是接觸過他們的作品,然而綠色小組卻是替台灣記錄了80年代末期民主化抗爭運動的過程的重要組織。
1986年(民國75年)台灣還是個處於戒嚴、黨外雜誌三天兩頭被禁的社會,甚至還沒上市就會被國民黨直接到印刷廠攔截,報社和老三台被國民黨控制,民眾透過媒體看見的報導與真實情況存在相當大的落差,於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綠色小組出現了,他們想要利用影像的力量,向民眾傳達事件的真相。
綠色小組的開端沒有龐大的資源或昂貴的器材,更別說是純熟的攝影技術,靠著一台小型的Panasonic家用攝影機,成員王智章、李三沖和傅島開始了他們街頭衝撞紀錄的日子。1986年9月林正杰街頭狂飆的紀錄,是綠色小組最早的一支影片,可以說是綠色小組的開頭,然而他們的「成名作」應該要算是1986年11月30日的桃園機場事件。
當時因為民進黨的成立,許多被列為黑名單的黨外人士希望回到台灣,卻在桃園機場被阻止入境,於是群眾在機場外遊行示威,與軍警發生衝突,李三沖就回憶,在荒郊野外的高速公路上,一堆軍人戴著防毒面具,路上有戰車,頭上三五分鐘就會有飛機經過,「當天噴了很多水,沒有經驗不知道要找地方保護攝影機,全身連攝影機都是水,也不知道有沒有拍到東西。」
第一次上街頭就是衝擊性的經驗,畫面歷歷在目。而這支影片開頭是由他從群眾視角所拍攝的畫面,之後剪接了一段從警察視角拍攝的畫面,形成了特殊的對照性。王智章說,其實他並不清楚後面這段畫面的來源,但這樣的對照方式卻也揭穿了媒體一面倒抹黑民進黨、說民眾是暴民的謊言,「能夠在兩個角度的對比下看到的真相,傳播和影像的力量就在這裡。」
負責綠色小組影像保存的國立台南藝術大學教授井迎瑞表示,這些影像的資訊價值不受戲劇化、學藝性、故事化主導,顯示出它們見證歷史的價值,「它們傳達很樸素的情感,超越了作品的角度,還原了綠色小組的共同理想和志業。」
綠色小組之所以為綠色,並不是因為它們是民進黨旗下的組織,而是最初的定位為生態的、草根的、進步的、和平的,「當然我們紀錄很多關於環境和生態的議題,但這些同時也都是社會運動或反對運動。」王智章說,然而綠色小組也不避諱地表示,他們的影像確實是具有顏色的紀錄。
1990年因為社會氛圍的改變,許多社會運動走向體制化,需要藉由體制內的運作去爭取更多東西,於是認為階段性任務已經結束,綠色小組解散了,不過四年間所留下來的300多卷完成影帶與有拍但未完成的3000多小時影像,仍然替台灣保存了珍貴的成長軌跡。
「主流媒體不報,綠色小組就用更完整的時間和篇幅讓人民知道真相是什麼。」這是綠色小組當時造成轟動的原因,也是台灣能夠在戒嚴時代留下社會最真實樣貌的關鍵。在綠色小組三十週年的今日,回頭看這些過往的紀錄,不但不會覺得過時,反而能夠建立出更清晰、屬於台灣自身的歷史脈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