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 最新
  • 類型
  • 勞工
    • 勞動檢查
    • 不當勞動行為
    • 移工
    • 公教勞權
    • 勞動權益
    • 薪資
    • 非典勞動
    • 罷工
    • 職災
    • 關廠解僱
  • 司法
    • 精障刑責
    • 死刑
    • 冤案
    • 司法改革
    • 公民抵抗
    • 選罷法
    • 公民投票
    • 集會遊行法
    • 模擬法庭
    • 司法
  • 土地環境
    • 天災
    • 生態保育
    • 都市更新
    • 居住權
    • 公害
    • 文化資產
    • 能源
  • 性別
    • 婚姻平權
    • 性別平等
    • HIV
  • 教育
    • 教育政策
    • 課綱微調
    • 校園教官
    • 特殊教育
    • 虐待兒童
  • 社會政治
    • 突發事件
    • 政治事件
    • 遊民議題
    • 動物福利
    • 政府組織
    • 社會照護
    • 外籍人士人權
    • 八仙塵爆
    • 兩公約
    • 金管會
    • 諾富特事件
    • 智慧財產
    • 轉型正義
    • 身心障礙
    • 青少年參政
    • 選舉
    • 高雄氣爆
  • 族群
    • 原住民族
    • 族群傳播
  • 生活文化
    • 媒體
    • 民生
    • 人物
    • 隱私權
    • 情緒心理
    • 醫療
    • 影展
    • 書評
    • 宗教
    • 文化
  • 國際
    • 國際局勢
    • 中港澳
  • 【專欄】
    • 合作專欄
PNN臉書粉絲專頁
menu
search
search
  • 勞工
    • 勞動檢查
    • 不當勞動行為
    • 移工
    • 公教勞權
    • 勞動權益
    • 薪資
    • 非典勞動
    • 罷工
    • 職災
    • 關廠解僱
  • 司法
    • 精障刑責
    • 死刑
    • 冤案
    • 司法改革
    • 公民抵抗
    • 選罷法
    • 公民投票
    • 集會遊行法
    • 模擬法庭
    • 司法
  • 土地環境
    • 天災
    • 生態保育
    • 都市更新
    • 居住權
    • 公害
    • 文化資產
    • 能源
  • 性別
    • 婚姻平權
    • 性別平等
    • HIV
  • 教育
    • 教育政策
    • 課綱微調
    • 校園教官
    • 特殊教育
    • 虐待兒童
  • 社會政治
    • 突發事件
    • 政治事件
    • 遊民議題
    • 動物福利
    • 政府組織
    • 社會照護
    • 外籍人士人權
    • 八仙塵爆
    • 兩公約
    • 金管會
    • 諾富特事件
    • 智慧財產
    • 轉型正義
    • 身心障礙
    • 青少年參政
    • 選舉
    • 高雄氣爆
  • 族群
    • 原住民族
    • 族群傳播
  • 生活文化
    • 媒體
    • 民生
    • 人物
    • 隱私權
    • 情緒心理
    • 醫療
    • 影展
    • 書評
    • 宗教
    • 文化
  • 國際
    • 國際局勢
    • 中港澳
  • 【專欄】
    • 合作專欄
首頁 議題 司法司法改革 國是會議

【說法】打開司法與人民間難解的心結

國是會議 2016.05.25
文/黃盈嘉

近來備受爭議的兩起司法判決,莫過於台南湯姆熊割喉案,最高法院三審宣判,被告無期徒刑、褫奪公權終身定讞,以及為保護孕妻,不慎勒死小偷案,法院依過失致死罪判處三個月有期徒刑,緩刑兩年。判決一出,眾聲喧嘩,輿情沸騰,人民大呼正義自此殞落,司法不公的紀錄,又度再被畫上一筆。

台灣社會在邁向民主自由後,人民不僅僅是對自身的事情充滿關切,對於政府執政,能夠積極表示意見,對於社會正義,也總有自己的想像與期待,進而發展出一套在地的邏輯,希望司法能夠反映社會的聲音,給予犯罪的人制裁,還要警惕可能的犯罪者。人民認為,能做出符合社會期待判決的法官,才是令人信賴的好法官,否則,資深的就是恐龍法官,資淺的稱作奶嘴法官。

法官其實很掙扎

令人意外的是,不僅是人民對司法沒有信心,法官們對自己審判的工作,也是無力與缺乏被認同感,從司法統計資料可以得知,台灣人過勞問題,司法界也不能倖免,法官月平均分案量高的嚇人,具體分配給每個案件的時間實在有限,在重大矚目案件中,即便判決理由洋洋灑灑寫了好幾百頁,自認堅守法律,依法判決,但因為結果不符合社會期待,又缺乏有效的溝通,勞心勞力的結果還是換來社會的唾罵。在爭議判決剛做出的浪尖上,在外面若「承認」自己是法官,還免不了一陣冷嘲熱諷,法官心裡委屈,覺得人民不懂法律,自己基於法的確信,踩穩法律的界線依法判決,卻不被社會接受。法官抗議難道司法要成為服務業,放棄自己對法律的專業意見,完全依照人民的法感情下判決?法官與人民間,誤會已結,似乎心結難解。

其實不只法官們遇到這樣的難題,筆者與身旁的朋友解說這些爭議的判決,也經常感受到巨大的阻礙必須跨越,不論是無罪推定、兩公約、證據法則,唯有向聽者耐心再三的說理與辯證,才能被認識且接受,別無他法。法律人受過法學訓練,對法律自然有一套與一般人不同的解釋方式,要如何避免被自己的專業蒙蔽雙耳,甚至是因專業而自負,導致聽不進去民眾的聲音,以及該如何帶領民眾親近法律的本質,而不總是仰賴素樸的正義觀,的確工程浩大。

司法要善盡說理義務

雖然司法滿意度直直落,顯示人民對法官基本上很失望,但不能當然代表,台灣沒有好的法官,而且我們相信,跟過去威權時代相比,好的法官肯定占多數,我們當然必須將不好的法官標舉出來並且淘汰,增加判決良率,但當一名好的法官,做出了正確的判決,司法就要盡可能跟社會溝通。

重大矚目案件宣判,法院交給媒體的判決要旨,是否採用「庶民的」、「白話的」語言?圖為士林地院向媒體說明龔重安判決無期徒刑理由。(PNN資料照片)
例如當重大矚目案件的判決公布時,同時將判決理由要旨交予媒體,交給媒體的要旨,當然必須以「庶民的」、「白話的」語言為之,同時也要有讓大眾可以質疑的機會,例如記者會開放即時問答,更進一步可以製作「懶人包」上網,讓民眾能短時間快速理解,與時俱進,跳脫原本的思維,善用媒體與網路工具,將形成判決的心證與過程公開透明化,以利於說服大眾這是一個依據法律而且符合正義的判決,使社會了解判決中縱橫交織的事實狀況與法律適用,並且有能力自我判斷是否要信賴該判決結果,避免社會在缺乏判決理由等可供檢視素材下,僅能依照新聞媒體所報導的案件事實,以及被節錄過的判決主文,片段的去判定判決是否正義,並進而去評論法官操守與風紀,也唯有人民信賴判決的情形下,判決所適用的法律的精神,才能真的透過判決被實現。

人民參與司法改革

從判決與人民之間的距離,可以窺見,要如何拉近司法與人民之間的距離,絕對是司法改革要務之一,隨著新政府上台,在法務部長開出的司法改革政策中,不論是要架設網站蒐集民怨,或是召開可以讓人民直接參與的「司法國是會議」,無非都是要讓民眾的聲音能真正進入司法改革的進程裡,在人民普遍不相信法律人的社會氛圍下,如果在國是會議中,司法與人民能真正有對話的機會,使民眾不被隔絕在體制之外,司法改革的結果才有可能被人民信任。民眾與司法互相了解的過程,短時間內也許不容易看到成果,但唯有司法先主動往人民靠近一點,開啟溝通的契機,日積月累下,終究會解開彼此的心結,力挽頹勢。

本文作者黃盈嘉,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律師。
本文內容不代表公共電視立場。
【說法】專欄
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 All Contents Copyright,Taiwan Public Television Service.
客服專線:(02)26332000 傳真電話:(02)26349136 114 臺北市內湖區康寧路三段75巷7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