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上集】禁止製作任何畫像以嚴守偶像崇拜禁令,造成現代穆斯林藝術工作者創作上的挑戰。敘利亞裔的美籍穆斯林導演穆斯塔法‧阿卡德(Moustapha Akkad)與他的作品「上帝的使者(The Message)」便是其中一例。
1930年出生於敘利亞穆斯林家庭的阿卡德,為了追尋電影夢,19歲時帶著古蘭經來到美國求學,其後也順利進入電影界。好萊塢不乏賓漢、十誡等基督教史詩電影,而當時佔據信人全球7億人口的伊斯蘭教,卻缺乏類似的影視作品。作為一個生活在西方世界的穆斯林,阿卡德認為自己有義務擔任西方文化和伊斯蘭文明的橋樑,向世界傳達關於伊斯蘭教的真實訊息。
沙烏地阿拉伯的態度對電影產生幾近致命性影響,科威特便撤回資金支持,摩洛哥也在外交壓力下無法出借場地。電影最後能完成,是仰賴利比亞狂人格達費(Muammar al Gaddafi)的支持。
電影在上映階段受到許多阿拉伯國家的抵制。原本肯定劇本的埃及學者們撤回先前所言,稱這部電影「侮辱了伊斯蘭」。「上帝的使者」在沙烏地阿拉伯、埃及,及科威特被禁止放映。
「我樂意將這部電影播放給所有穆斯林看。如果有穆斯林對電影裡有任何對伊斯蘭教不敬之處感到不悅,我發誓,我願意燒了我的片子。」阿卡德曾在華盛頓郵報的訪談中表示。
在倫敦首映會的前五天,阿卡德收到一通電話,以死亡威脅他將電影標題從「Mohammed, Messenger of God」改成「The Message」。1977年3月9日,恐怖分子哈瑪斯‧哈利斯(Hamaas Abdul Khaalis)要求將電影撤下,認為這部電影對穆罕默德不敬,即使他實際上根本沒看過電影。「這象徵著我們文化中的缺點。」
「上帝的使者」是伊斯蘭面對現代文化的試金石。在1970年代,兩者似乎無法相互融合和並存。數十年過去了,2012年9月,在印度北部以信仰伊斯蘭教為大宗,超過1/3居民是文盲的查謨-喀什米爾邦,政府播放了「上帝的使者」。人們一時將此片誤認為是侮辱伊斯蘭的影片「穆斯林的無知」,因而引發暴動。
2005年,穆斯塔法‧阿卡德赴約旦首都安曼參加婚禮,於飯店遭遇蓋達組織自殺攻擊,重傷死亡。他已準備好描繪伊斯蘭英雄「薩拉丁」事蹟的劇本,籌措經費已達10年,卻終究未完成願望:那個讓伊斯蘭文明的壯麗、美好呈現在西方社會,並讓西方文明與伊斯蘭教社會互相理解、包容的願望。
阿卡德的摯友暨伊斯蘭學者哈立德·法德勒(Khaled M. Abou El Fadl)說:「這簡直像有一股惡魔的力量在嘲笑我們的夢想。因為穆斯塔法代表著希望。」
即使是內容無涉詆毀伊斯蘭教或穆罕默德的南方公園,或是將重著重於抨擊電視台自我審查,而非伊斯蘭教本身的莫莉‧諾里斯,也會成為極端狂熱伊斯蘭信徒的攻擊對象。甚至身為虔誠信仰者的穆斯林藝術家,如穆斯塔法‧阿卡德,也會在製作伊斯蘭電影過程中,面對來自穆斯林族群的限制。
而隨著全球化和網路科技的進步,資訊流通愈發迅速,不同文化交會因而引發的衝擊也就更加頻繁。帶有戲謔、質疑,或甚至帶給人貶低意味的諷刺漫畫,是擁有諷刺漫畫歷史,並將此視為言論自由重要一環的歐美國家與伊斯蘭世界之間的重大衝突。
日德蘭郵報事件可說是一系列爭議的開頭:2005年9月,編輯弗萊明‧羅斯(Flemming Rose)為了討論社會上開始出現的,避免冒犯伊斯蘭教而自我審查的現象,因此邀請漫畫家畫出12福和穆罕默德有關聯的漫畫。事件造成多起暴動,成為丹麥史上最嚴重的外交危機。12幅畫中,最具爭議性的,是穆罕默德的頭巾上有個引線點燃的炸彈,諷刺藉由宗教之名行恐怖主義者。自此,該漫畫作者柯特‧韋斯特加德(Kurt Westergaard)就活在丹麥警方的保護下。2010年,一名索馬利亞裔的穆斯林,持斧頭闖入韋斯特加德家試圖謀殺未果。
2007年,瑞典藝術家拉斯‧威爾克斯(Lars Vilks)質疑瑞典藝文界頻頻批評美國和以色列,卻鮮見對伊斯蘭評論,便將穆罕默德畫成人頭狗身。2015年,造成一死三傷的哥本哈根槍擊事件,是威爾克斯最新受到的一次人身威脅。
為了聲援日德蘭郵報及言論自由,2006年2月查理週刊(Charlie Hebdo)刊載了日德蘭郵報的漫畫,其後也持續以諷刺包括伊斯蘭教在內的各種宗教為主題作畫。2011年,在將穆罕默德的漫畫刊載在頭版的當天,查理週刊的辦公室便遭人縱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