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每年元宵節,屏東萬巒加匏朗都會舉行「仙姑祖夜祭」,仙姑祖是傳統的阿姆姆信仰。仙姑祖夜祭的牽曲活動稱為「跳呵嘮」,又稱「趒戲」。參與者牽手圍圈,由尪姨領唱趒戲。但加匏朗的尪姨已往生多年,後繼無人,就改由被仙姑祖附身的女乩童及村廟先帝廟主神乩童主持。
趒戲吟唱的部分沒有被完整傳承,只剩下尪姨生前留下的錄音紀錄,還有居民殘存的記憶。
今年加匏朗舉辦祭典的時間是在3月5日的下午三點,主要負責祭典準備工作的是潘新財阿伯,阿伯年少時被祖靈指定為鸞生(神的代言人),擔任祖靈與族人的溝通者,也身負舉辦祭典的重責大任,潘伯母則是仙姑廟乩童,兩人是祭典舉辦的重要人物。
祭典前兩天,居民先去取兩根巨大竹子,也採樟樹枝及海金沙用來製作祭典配戴的頭環。晚上則聚在仙姑祖廟前,聽著尪姨的錄音帶,練習唱趒戲。
當日一早,阿伯家就聚集了許多人協助準備祭品工作,以及烹煮來賓食用的佳餚。祭品最重要的是糯米酒以及仙蛋,當地人稱糯米酒為「嘪」。仙蛋是糯米加糖混勻後捏製成蛋型的飯糰,為該加匏朗夜祭獨有的特色。潘伯母拿出祭祀使用的雙連杯以及椰子勺,小心翼翼地將這兩個古物清洗乾淨備用。
中午過後,準備工作大致完成,眾人移往仙姑廟準備迎接祭典。此時,一整個早上都沒有休息的阿伯跟伯母,還不斷地在仙姑祖廟與住家間來回奔波,將祭典所需的物品往會場裡收送。
接近下午三點潘伯母著裝了,也代表祭典即將開始。
兩輛車緩緩地駛進停車場,忽然間拿卡西音樂大作,播放著「那魯灣劇場」的卡拉OK歌曲;下車的是身著原住民服的陣頭,人手拿著祭品,點香準備整隊進場。民眾歡呼聲不斷,也準備了鞭炮迎接,會場頓時沸騰起來。這群人穿著紅色的排灣族服,但卻是混搭,還有人配戴阿美族的情人袋。
在這裡,要先對宮廟祭典的交流做一個解釋,舉辦廟會的時候,通常都會有各地的陣頭前來一起「逗熱鬧」。來的陣頭多又能炒熱氣氛,廟方才會有面子。但,千萬不要把交流活動含括到夜祭裡。畢身致力於加匏朗文化復振的潘謙銘老師就表示,每年夜祭都會有私人的宮或團體前來共襄盛舉「逗熱鬧」,然而,這並不是夜祭的一部份。
這群身著原住民服飾的人,即是鄰近友好宮廟的陣頭,他們祭拜的阿立祖指示陣頭前來「逗熱鬧」。陣頭成員拿著菸、酒瓶,跳舞娛樂神明。節奏亢奮的音樂搭配吸引目光的表演,讓其他前來的陣頭相形失色。雖然看待不同文化要抱持開放態度,但我還是想balisi(拜拜),請我的祖靈去跟阿立祖溝通陣頭呈現的方式。
這年頭乩童的操五寶、電音三太子都不夠看,沒想到假扮原住民的陣頭異軍突起。
宮廟交流活動(娛神)結束,夜祭趒戲正式開始,部落族人頭戴樟樹枝環,牽手圍圈吟唱趒戲。乩童進行祈福的儀式,打開嘪(糯米酒),兩位扮白衣仙女的少女手持連杯敬酒,場內有人以椰子杓舀酒給與會者喝。祈福儀式結束,再將祈福過的仙蛋分送給在場民眾。趒戲結束,主辦單位將兩根巨竹移至場內,巨竹間鋪上滿姑婆芋的葉子,再擺上豐盛佳餚,邀請大家坐在竹子上以手抓食,餐飲完畢後,祭典也告一段落。
「加匏朗夜祭趒戲」在2011年已被屏東縣府登錄為文化資產,根據日治時期學者調查,當年東港溪以南的平埔聚落在農曆過年期間,就有輪流舉辦「跳呵嘮」習俗,如今只剩加匏朗還保有這習俗,是珍貴的無形文化資產。然而,祭典內涵隨著時代驅力產生演變,復振變為抗力。復振文化的抗力如果只仰賴少數幾人承擔,這重責大任應會壓得他們喘不過氣來,因此需要外界更多資源的投入。
夜幕低垂,祭典接近尾聲,阿伯還忙著招待來賓,伯母正要騎摩托車回家,她說:「真悿,轉來歇睏。」
回想起這三天祭典籌備的過程,大都是五、六十歲以上的老人家,阿伯阿母也年近七十,體力應該已經虛脫了。記得第一次看到阿伯,他用閩南語說:「哇是原住民啊!哇是馬卡道耶啊!」這或許就是他們不管再怎麼辛苦,仍然堅持每年舉辦祭典,保存趒戲的文化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