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 最新
  • 類型
  • 勞工
    • 勞動檢查
    • 不當勞動行為
    • 移工
    • 公教勞權
    • 勞動權益
    • 薪資
    • 非典勞動
    • 罷工
    • 職災
    • 關廠解僱
  • 司法
    • 精障刑責
    • 死刑
    • 冤案
    • 司法改革
    • 公民抵抗
    • 選罷法
    • 公民投票
    • 集會遊行法
    • 模擬法庭
    • 司法
  • 土地環境
    • 天災
    • 生態保育
    • 都市更新
    • 居住權
    • 公害
    • 文化資產
    • 能源
  • 性別
    • 婚姻平權
    • 性別平等
    • HIV
  • 教育
    • 教育政策
    • 課綱微調
    • 校園教官
    • 特殊教育
    • 虐待兒童
  • 社會政治
    • 突發事件
    • 政治事件
    • 遊民議題
    • 動物福利
    • 政府組織
    • 社會照護
    • 外籍人士人權
    • 八仙塵爆
    • 兩公約
    • 金管會
    • 諾富特事件
    • 智慧財產
    • 轉型正義
    • 身心障礙
    • 青少年參政
    • 選舉
    • 高雄氣爆
  • 族群
    • 原住民族
    • 族群傳播
  • 生活文化
    • 媒體
    • 民生
    • 人物
    • 隱私權
    • 情緒心理
    • 醫療
    • 影展
    • 書評
    • 宗教
    • 文化
  • 國際
    • 國際局勢
    • 中港澳
  • 【專欄】
    • 合作專欄
PNN臉書粉絲專頁
menu
search
search
  • 報導
  • 評論
  • 影片
  • 相簿
  • 懶人包
  • 特輯
首頁 類型 報導

茅窩窩的小地藝術日

2018.12.09
文與圖/郭志榮

一鏟一鏟在田裡挖出幾何六角型圖樣,羅元鴻賣力創作新的藝術作品,希望在今年的小地藝術日,展現不同的風貌。

羅元鴻表示,農村的藝術活動,常常都是裝置藝術,將作品陳設在田園環境。但是今年他想突破,在租用的田地,依照水路,設計源頭處放置堆肥,水流將養分帶入田區。為了讓土地充分獲得養分,他將農地規劃六角形坵塊,深挖水道圍繞。如此建構一個生態田區,同時形成藝術形式,讓藝術外貌下,有農業的實用。

他把理想說得活靈活現,但是對於不甚了解的鄉親,不太懂他的心思,總是想好好種農作、好好賣產品,就是農人本分,搞這些名堂,累到半死,有何意義?

問題是,羅元鴻從來就不是一位安分的農人。

務農十餘年成里山達人

十多年前,他和太太蔡佳蓉從城市回到鄉村,接下家中的田地,開始種稻、種蘿蔔。一開始沒有農事經驗,吃了幾年苦頭。幸好是城市經驗,讓他不怕犯錯,有問題就請較農村前輩,或是拜訪農業專家,終於穩定生產,成為一位堪稱合格的農夫。

合格當農夫沒幾年,羅元鴻趕上里山熱潮,加入當地美濃愛鄉協進會,成為一位農村解說員。

為了解說美濃里山環境,他開始走入山林、野溪,探究山的頂峰,水的源頭,生物的蹤跡。常常是一台摩托車出去,停在路旁,然後人就消失在山林裡。

他常說:「聯絡我,電話通,不是在田裡,就是在進山的路上。如果電話不通,就表示已經深入山林,等晚上再聯絡。」

聯絡撥電話,不通居多。

回鄉近十年,田裡作,山裡鑽,他已經成為一位「里山達人」,滿滿的故鄉知識,從農業說到生態,無所不知。一些專家學者開始反過來,向他請教資料,邀請調查,2011年和他踏查美濃雙溪,在滿佈巨大卵石的乾河床上,熟門熟路上下奔波。哪裡是食蟹獴的出沒地,哪時血藤會開出美麗花朵,哪個山頭可以看見鷹群飛過,他如數家珍。這位曾經漂到城市,又漂回故鄉的人,山野知識甚為驚人。

最佳夥伴共回美濃

妻子蔡佳蓉成為最佳夥伴。
回到家,洗把臉,喝口水,馬上幫著太太曬蘿蔔,製作蘿蔔乾。太太蔡佳蓉回到美濃也是一路成長,從甚麼都不會的都市上班族,開始能幫忙下田,從事農產加工,甚至開起工作室,銷售自家的農產品。

「在農村什麼都要學!」幾年農村生活,蔡佳蓉不再是幫手,而是夥伴,能夠下田出力,能夠共同討論,甚至在羅元鴻灰心時,開導鼓勵,夫妻相當平權。

小夫妻回鄉奮鬥,最大受益者是羅元鴻的媽媽,看著兒媳回到身邊,一家團圓,問什麼都是好、說什麼都是笑,滿意的神情寫在臉上。農作出得去,兒子回鄉來,一直是農村長輩最大的心願,沒什麼比這重要。

一家和樂,務農上手,又是里山達人,羅元鴻應該滿意鄉間生活。但是不安的靈魂,依舊起伏,直到一趟日本大地藝術季的旅行,引爆心中的熱情。

大地藝術季開啟視野

日本大地藝術季,開拓羅元鴻蔡佳蓉的里山視野。
羅元鴻一直有創作的心思。過去會做做小東西、小藝品。2015年前往日本參觀大地藝術季,開啟他的視野,看見農村藝術的形式。後來更在鍾喬老師引領下,參與差事劇團,前往大地藝術季表演,成為一位藝術創作者。

回鄉後,他開始從事稻草人創作。農人系列、客家八音,都成為他的作品。有時送到外地展出,平日就在自家田園擺飾。美濃廣林的農民藝術家,成為他的新頭銜。但是他一直思考,如何像日本大地藝術季,以藝術為門,展開城鄉交流,幫助農村未來。

2017年,他在家鄉茅窩窩推出第一屆小地藝術日,將數年累積作品一次展出,並且邀請許多藝術家、農民好友幫助。許多人來參加,打響茅窩窩的名氣。

2018年他寫出企劃案,獲得企業支持,舉辦第二屆茅窩窩小地藝術日。這次規模更大,好友更多,作品更多元。

環境藝術家林純用前來相助,討論以竹籮創作巨大穿山甲,表現當地的生態樣貌,同時反思不當獵捕等問題。但是材料運來,林純用開始創作,卻因故受傷,羅元鴻必須接手完成。他開設工作坊,邀請許多朋友來幫助,終於完成無比巨大的穿山甲。

羅元鴻過去在農田中,創作的稻草人系列作品。
竹籮創作的巨大穿山甲,訴說物種的悲情命運。

材料不足造就悲情穿山甲

羅元鴻說,原初設計是用五百多個竹籮,完成一隻穿山甲。但是因為材料不夠、人力不足,最後完成的穿山甲,一半沒有外甲。他靈機一動,讓作品變成一半是自然生存的完整穿山甲,一半是人為捕捉後取甲製藥、剝皮食用的悲情穿山甲。

變則通的作品引發感觸。現場參觀民眾方小姐說,網路上看見穿山甲而來,但是知道牠們處境,更是深有感觸;也會將生態故事,告訴自己的孩子。

兩天的活動,除了現場作品展示,還有許多藝術家以音樂、舞蹈演出,讓活動相當精采多元。

小豆島啟發靈感 打造在地藝術日

小豆島「農村歌舞伎舞台」是具有百年歷史的農村表演場所。
在日本瀨戶內海大地藝術季中,小豆島有一個知名的「農村歌舞伎舞台」,數百年來成為村民集會的表演場所,一個農村的藝術展出空間,呈現農村與藝術,並非平行不交會的兩條線。

羅元鴻在故鄉茅窩窩舉辦小地藝術日,正是希望在農村小地方打造「農村歌舞伎舞台」,能夠長期開出藝術的花朵,不只美麗,還有溫馨,不只知名,還有實用。

第二屆小地藝術日,還有許多夢想需實現。羅元鴻說,「我是一個農夫,也是一個創作者,希望透過共有、共好、共榮的過程,創造一個在地長出來的藝術日。」

未來可期,茅窩窩小地藝術日的里山夢,在農與藝之間,萌芽茁壯。

第二屆小地藝術日吸引許多民眾參與,開創茅窩窩的里山夢。
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 All Contents Copyright,Taiwan Public Television Service.
客服專線:(02)26332000 傳真電話:(02)26349136 114 臺北市內湖區康寧路三段75巷7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