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 最新
  • 類型
  • 勞工
    • 勞動檢查
    • 不當勞動行為
    • 移工
    • 公教勞權
    • 勞動權益
    • 薪資
    • 非典勞動
    • 罷工
    • 職災
    • 關廠解僱
  • 司法
    • 精障刑責
    • 死刑
    • 冤案
    • 司法改革
    • 公民抵抗
    • 選罷法
    • 公民投票
    • 集會遊行法
    • 模擬法庭
    • 司法
  • 土地環境
    • 天災
    • 生態保育
    • 都市更新
    • 居住權
    • 公害
    • 文化資產
    • 能源
  • 性別
    • 婚姻平權
    • 性別平等
    • HIV
  • 教育
    • 教育政策
    • 課綱微調
    • 校園教官
    • 特殊教育
    • 虐待兒童
  • 社會政治
    • 突發事件
    • 政治事件
    • 遊民議題
    • 動物福利
    • 政府組織
    • 社會照護
    • 外籍人士人權
    • 八仙塵爆
    • 兩公約
    • 金管會
    • 諾富特事件
    • 智慧財產
    • 轉型正義
    • 身心障礙
    • 青少年參政
    • 選舉
    • 高雄氣爆
  • 族群
    • 原住民族
    • 族群傳播
  • 生活文化
    • 媒體
    • 民生
    • 人物
    • 隱私權
    • 情緒心理
    • 醫療
    • 影展
    • 書評
    • 宗教
    • 文化
  • 國際
    • 國際局勢
    • 中港澳
  • 【專欄】
    • 合作專欄
PNN臉書粉絲專頁
menu
search
search
  • 報導
  • 評論
  • 影片
  • 相簿
  • 懶人包
  • 特輯
首頁 類型 評論

南投武界意外之我見

2020.09.15
吳冠霖

9月13日發生在南投武界水壩放水事件,沖走在溪谷露營的遊客,最後造成4人死亡的悲劇,民眾也在網路上熱議討論責任歸屬:到底是該不該在溪谷露營?為什麼要去溪谷露營?為什麼違規在先,還要求國賠?

台電有疏失、民眾缺乏觀念 兩者皆有責任

我從事戶外活動超過10年,包含野外露營、登山、單車越野、海上活動等。我認為,必須把問題拆開看,兩個責任問題分開討論,各是獨立事件,因為即使溪谷今天沒有民眾露營,台電閘門異常開啟確實是出現疏失。按照武界壩大觀發電廠現有的放水SOP,在放水前1至3小時會廣播,並發出警報音;但能夠聽到廣播和警報音的位置大概只在通往日月潭的大水管附近,距離約1公里。然而,遊客紮營點的一線天,距離則是約3公里左右,幾乎是聽不到警報音的。加上這次未事前預警,不論是否能聽到,也確實沒有出現標準作業流程。

另外則是遊客是否有按照規定事先填寫入山申請?按照當地武界派出所規定,如果有入山申請,就會通知台電,讓台電知道溪谷有人在活動。此外,根據圖片顯示,紮營地點很可能在河道上,雖然會覺得離夏季水流範圍有一段距離,但此段溪床遼闊平坦,表示整段都是河道;只要遇到大水一來,就會被沖走。

依照台灣現行的水域海域管制規範,幾乎所有的水域海域都是禁止遊憩。而家屬被大水沖走,跟立牌上面寫什麼,是沒有很直接的關係,因為即使沒有立牌,危險的溪谷在夏季也依然不能露營。即便有立牌,也不代表就一定是危險,這應該要被分開討論。

民眾觀念不足 易造成危險

今年夏季我帶團時,常發現滿多人到溪谷的野溪溫泉露營,而且紮營點就是行水區。我常疑惑,難道民眾對於夏季容易溪水暴漲沒有概念嗎?

夏季在河邊露營,本身就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情。

我們常帶民眾到武界進行戶外活動,也會在武界的露營區露營、也曾在武界野營。這些豐富的活動經驗,我想可以在這次事件裡,給大家一些借鏡:未來不論是到溪谷活動、或是野外露營、或是政府針對悲劇發生後的管理態度,都希望是一次多方改善的機會。

露營點應選在河床堆積高處。(照片提供/吳冠霖)

山林乃寶貴資源 政府應積極宣導

意外發生了,我最擔心的就是「禁止」。

因為擔心事情再次發生,認為這是危險的事,所以禁止;但台灣今年提倡山域解禁,也是脊梁山脈年,也終於看見政府對戶外活動減少禁止的態度。危險確實存在,我們需要的,是足夠的知識與觀念去學會保護自己。

回歸正題,如何改善現況的問題呢?

一線天,乃至武界部落的溪谷,甚至到戶外玩家俗稱的武巴公路,是武界卓社部落的主要經濟來源,以及這條溪谷,也是部落獵人的獵場。裡面因為頁岩堆積、受到地殼變動的擠壓,再經過濁水溪切割,武界溪谷是非常經典的溪谷美景,確實沒有理由禁止溪谷的活動。

到了秋末,溪谷乾涸期時,也是溪谷戶外活動的天堂,也是單車界很重要的季節旅遊路線。在紐西蘭,就有一條溪谷的季節經典路線,或許,紐西蘭可以好好利用天然環境,那台灣呢?是禁止還是能做好教育、提醒、規範呢?

可改善的7個方向

在改善方向我有以下七點建議,本意是希望武界事件成為一個台灣戶外活動更良好正確的機會。

一、入山申請後的資料橫向運作。現行規定本來就要申請入山證才能進入武界部落,當地派出所也知道大家會前往溪谷活動,而且這本來也就是部落的經濟活動範圍,實在沒必要禁止。但確實做好資料的橫向連結,將資料送與台電,讓台電了解今天前往溪谷活動的人數和天數。

二、如果是夏季,真的不適合進入,也不要進入。因為高山雨量至水庫累積的狀況,我們無法得知,隨時都有水壩放水的可能。到了冬季枯水期,台電應擬定改善為3天前放水通知,並於通知後3天內禁止進入。

三、溪谷活動為季節限定。對於戶外安全教育來說,台灣夏季實在不適合從事溪谷活動。如果將這裡定位成季節限定的活動路線,勢必會有更完整的配套規畫開始進行,甚至比照台灣國家登山步道規劃,在溪谷內某幾處是手機可通訊的,能夠即時對外求援。

四、觀念的再教育。這次意外,很大的原因在於觀念不足。我們喜歡在戶外紮營,但安全第一,能否在台灣的基礎教育科目裡加入台灣戶外活動的安全教育?也許是有必要的,畢竟我們身處的台灣有70%是山地,溪谷眾多、陡峭湍急,同時也是台灣重要觀光資源。山與海是大家的,本來就可以走進戶外,只是需要正確的觀念。

五、河床紮營應選擇堆積的高處,並有後撤上攀的路徑,像我們過去好幾次在武界紮營,都會選擇已堆積很久、乾涸的河床高地上,或是露營區內。這些地方在河水放流或暴漲時,並不會被淹沒。當然在颱風天的時刻,你是不會進去的。

六、除了警示,告示牌更應增列有效資訊。不僅在武界,在台灣許多戶外、溪谷、適合露營的大自然,都應該要有立牌:包含無痕山林的教育、緊急求救電話、裝備檢查、哪些地方不適合紮營。其實之前在其他戶外活動盛行的國家,都會看到這些告示牌,而非禁止進入。如有禁止進入的告示牌,也會說明進入後需自行負責。

七、部落提供服務、專業教練帶領,這兩個可以幫助觀念薄弱、較無戶外活動經驗的民眾,進入不熟悉的地形地貌,也有安全保障,同時對於部落經濟也有幫助。

台灣不大,如果因為一次意外,而忘記我們可以透過管理做出更好的選擇時,就會失去台灣特有的觀光資源。

武界溪谷的冬季單車戶外活動。(照片提供/吳冠霖)
.作者為戶外活動教練。
.內容不代表公共電視立場。
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 All Contents Copyright,Taiwan Public Television Service.
客服專線:(02)26332000 傳真電話:(02)26349136 114 臺北市內湖區康寧路三段75巷7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