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 最新
  • 類型
  • 勞工
    • 勞動檢查
    • 不當勞動行為
    • 移工
    • 公教勞權
    • 勞動權益
    • 薪資
    • 非典勞動
    • 罷工
    • 職災
    • 關廠解僱
  • 司法
    • 精障刑責
    • 死刑
    • 冤案
    • 司法改革
    • 公民抵抗
    • 選罷法
    • 公民投票
    • 集會遊行法
    • 模擬法庭
    • 司法
  • 土地環境
    • 天災
    • 生態保育
    • 都市更新
    • 居住權
    • 公害
    • 文化資產
    • 能源
  • 性別
    • 婚姻平權
    • 性別平等
    • HIV
  • 教育
    • 教育政策
    • 課綱微調
    • 校園教官
    • 特殊教育
    • 虐待兒童
  • 社會政治
    • 突發事件
    • 政治事件
    • 遊民議題
    • 動物福利
    • 政府組織
    • 社會照護
    • 外籍人士人權
    • 八仙塵爆
    • 兩公約
    • 金管會
    • 諾富特事件
    • 智慧財產
    • 轉型正義
    • 身心障礙
    • 青少年參政
    • 選舉
    • 高雄氣爆
  • 族群
    • 原住民族
    • 族群傳播
  • 生活文化
    • 媒體
    • 民生
    • 人物
    • 隱私權
    • 情緒心理
    • 醫療
    • 影展
    • 書評
    • 宗教
    • 文化
  • 國際
    • 國際局勢
    • 中港澳
  • 【專欄】
    • 合作專欄
PNN臉書粉絲專頁
menu
search
search
  • 報導
  • 評論
  • 影片
  • 相簿
  • 懶人包
  • 特輯
首頁 類型 評論

山林間的《大使館》

2016.12.21
文/Yannick DAUBY.譯 /蔡宛璇

每當我來到某些山區時,有件事總是困惑著我,就是那類奇怪的名稱,例如「XX遊樂區」。把一個大自然環境(一個生態系)當作娛樂用的遊憩場所,是我無法去想的事,因為我認為這些經驗是更為強烈、深沈和細緻的。

那天當我抵達「觀霧森林遊樂區」的入口,那裡停著一輛巴士,和一大群人,主要是有老有少的家庭,穿著色彩鮮豔的戶外運動型衣著,站在路旁等著。稍晚一點,來了一個導遊,用高音量的大聲公對大家做解說,我有種奇特的感覺油然而生,彷彿置身夜市。我決定忽略這場景,背著我沈重的背包,開始走上林道。在細雨中行進了一小段路後,我抵達一個谷地,心情也好多了。然後,我穿過樹木看到一個較寬廣、平坦的河床地上,有個小小的棲所──是個獵寮。周邊有一小群人,正忙著在這座山林裡組織進行他們的生活。

三天時光中,所進行活動的節奏是令人著迷的。頓時間能量集中,去砍下幾根小樹幹來建造一個屋頂,或切下一些芒草來製作睡墊,或搬運石頭來圍起火堆,好讓大家度過夜晚。這些是用去我最多體力的時候。接著,會有一長段平靜時刻:觀察,巡視,聆聽和重拾我的耐力──這要特別感謝那些令人熱血沸騰的烤番薯和烤芋頭!平時我進入森林時,總會帶上我的食物和工具,但是很少在那裡頭待上超過一天。當人們有機會待上兩晚時,意味著我們可以與場域、地質、動植物相……等,產生另一層連結。同時這也會需要一些特定的「工作」──而這些行動都只是為了讓身體能好好地留在那裡。

攝影:Yannick Dauby

不過,《泰雅回家去──Gaga的形狀:展示行動》[1]  在這個過程中最重要的實踐,是與在場的人所產生的關係。首先,對我來說,有些像是去重新認識了這些我已經見過並認識的人。在這裏,這些泰雅朋友突然變成我需要仰賴的人:任何姿勢,任何觀看事物的方式,任何在這座山裡會產生其他意涵的字語……我成為了他們的學徒。

接著,在最後一個上午,幾位參觀者以代表林務局的身份,受邀前來對話。這個家族(泰雅霞喀羅群Lwax k’hu社)和友人們齊聚於獵寮內,在一個很棒的環境中提供席位、食物和飲品……體現了一個關於「山林裡的泰雅生活為何」的絕佳景象。這場討論中最引人注意的方面,是重構「文化」是什麼。當我們思考關於「文化」時,通常語言、故事和手藝等元素會優先躍入我們腦海中,因為這些都是較易被轉譯進我們當代生活裡的面向,甚至其中一部分可以透過網路、或者透過商品化而流通分享。但是身體和自然環境的具體連結,卻是最難傳遞流通的其中一種。因為它需要更多時間,佇留山林中,讓身體變得敏銳,用感官和耐心去感知和琢磨這些實踐內容。這是只能由個體在特定環境中去經驗去完成的一個過程。

照片提供:微獵角旅人客廳

在這場十分有意思的對談中,我突然想起另一個在今年年初於澳洲雪梨發生過的情境。我和蔡宛璇受邀參與雪梨雙年展,展出三件短片作品[2] ,其一,便是關於Laling Yumin所屬的霞喀羅群。在這全球知名的雪梨歌劇院的對面、全市區最觀光的街區上,是澳洲當代藝術館(MCA)。而雙年展開幕後,有一個帳篷被搭建在展館入口前,吸引了所有行人的目光。

雙年展的介紹文件上是這樣描述的:「第20屆雪梨雙年展期間,理查‧貝爾(Richard Bell)發表一個新形態的《大使館》,對原初的《原住民帳篷大使館》做重新演繹和致敬。這世界上為時最長的抗議行動──首先由運動者於1972年在坎培拉國會大廈的草坪上聚集組織──持續將原住民的健康、居住和土地權利問題帶到澳大利亞政治的前線。貝爾最新的《大使館》提議,是一系列的放映和特別嘉賓與談會,包括加里.弗利(Gary Foley),珍妮‧門羅(Jenny Munro)和小萊爾‧門羅(yall Munro Jnr.) [3] 。」

經過此地的人們會駐足停留,去聽一聽原住民運動家在談論土地佔有的問題…等等談話。現場聽眾幾乎100%是白人,而非原住民,他們有些是特意前來,有些是偶然經過而停下,因此聽到了一些聲音和想法,感覺到了一些澳洲原住民的沮喪和憤怒。

我知道,《大使館》和《泰雅回家去──Gaga的形狀:展示行動》之間做類比可能太快或太膚淺,但我發現這些針對不公平和不合時宜情況所採取的行動著實很有些相似處。 Laling Yumin的父親Yumin Behuy曾經在這些山林中生活和長大,但現在這一帶卻是雪霸國家公園的一部分。成年後的他被林務局僱用去開闢山路,造路的目的在於砍伐開採貴重的木材。最後,為了去探討關於生活的權利,並維繫他們的文化能在這些山區有機會存續,才有了這一整個對談 / 談判的過程。

為了創造這個臨時營地──包括這個獵寮式的棲所,都是整個過程的一部分。一旦一些非原住民的人被邀請或自行前來造訪,進入傾聽並參與討論,這棲所便擔任了《大使館》的角色。原住民在自己的土地上開設一個《大使館》,去討論屬於他們的權利,這不免是痛苦和諷刺的。但是,它有一個非常積極的目的:那便是分享和提供一個獨特的經驗,給這片土地上的漢人以及像我一樣的外國人,在短暫的時間裡,去見證泰雅人的山林生活。

2016.12.02 於新店

註釋
[1] 微獵角旅人客廳 (Mitakayal Travelers Under Sky) 是由 Wagi Qmisan在新竹五峰後山山區所主持,致力於泰雅傳統山林生活的復甦。
http://www.mitakayal.org/
http://www.facebook.com/mitakayal.TravelersUnderSky/
《泰雅回家去 - Gaga的形狀:展示行動》 , 觀霧, 新竹縣, 台灣, 2016年11月18-20日。
[2] Yannick Dauby與 Wan-Shuen Tsai 參加第二十屆雪梨雙年展的三個短片:
- « 來自Skaru’的歌聲 », 數位音像, 2015-2016
- « 離島的離島», 數位音像, 2015-2016
- « 樂返姜家大院 », 數位音像 2015-2016
[3] 節錄自雪梨雙年展網站。

山林間的《大使館》

山林間的《大使館》

1/4

山林間的《大使館》

2/4

山林間的《大使館》

3/4

山林間的《大使館》

4/4
澎葉生 Yannick DAUBY,《泰雅回家去 – Gaga的形狀》參與交換生活藝術家,聲音藝術工作者,從音樂開始並延展極廣:即興演出、電子原音音樂編曲,以及人類音樂學。1998年開始田野錄音工 作,在大自然、都會和工業環境中進行錄音,成為他聲音紀錄片及編曲的素材,作品發表形式如:即興演出、聆聽活 動、出版或聲響裝置。其創作主軸為對於聽覺經驗的實驗和探索,並十分著迷於民族學與自然科學。常與聲音藝術家、舞蹈及視覺藝術家或影像工作者合作(2016台北電影節最佳聲音設計)。 近幾年來持續在台灣各地進行田野錄音與發表,未來幾年計劃透過藝術活動、聲音紀錄及教學行動持續在這個島嶼中探索。(個人網站:http://www.kalerne.net/)
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 All Contents Copyright,Taiwan Public Television Service.
客服專線:(02)26332000 傳真電話:(02)26349136 114 臺北市內湖區康寧路三段75巷7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