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高雄市政府以改善排水、防洪為由,欲拆遷旗山大溝頂老街上的33戶商家(太平商場),在聲援團體、居民的抗議下,市政府暫緩拆遷行動。而目前居民的迫遷危機並未解除,自救會指控政府未充分溝通且荒謬治水,要求政府停止迫遷、與居民對談。
尊懷文教基金會執行秘書王繼維,也是高雄旗山青年,他的父親王中義創辦了旗山尊懷文教基金會,他們致力於在旗山做田野調查、保存在地文化。本集〈燦爛時光會客室〉邀請王繼維與主持人管中祥一同探討大溝頂老街的拆遷危機。
民國45年,台灣香蕉產業第二次經濟起飛時期,當年政府廣邀人民集資,在旗山永安街建設太平商場,因建於排水溝上而被稱作「大溝頂」,這也是台灣第一個由官方邀請、人民投資的建案。
大溝頂老街是旗山戲院與仙堂戲院的通道,王繼維提起老人家們時常回憶的畫面,「從戲院看完電影後,逛街到另一個戲院再看電影」他形容當時太平商場繁榮的盛況,「概念就像現在的台北新光三月新天地,然後兩邊都是威秀!」人潮因兩戲院上演不同的電影而流動,西服店、鐘錶行、皮箱店紛紛於此成立,為民國45至70年代的大溝頂締造榮景。
後來電視興起、戲院沒落,台灣進入工業化,製造業走向低成本、大量製造的趨勢,大溝頂的老產業也慢慢走下坡;王繼維談到,雖然此地沒落,但居民仍保留這些技藝,各個身懷絕技,持續經營傳統產業。
同樣位在旗山,為什麼著名的旗山老街得以保存、被視為觀光景點,而大溝頂老街卻面臨強拆的命運?
王繼維認為,旗山的老街文化脈絡大致可分為三個時期,清朝時代由中國移民與平埔族營造出的老街,像是旗山的延平街;而現在泛指的中山老街,展現的是日本時代街道特色;第三,即為大溝頂老街,它保留了戰後時期的文化特色,因當時政府沒有錢,便向人民集資,其中仿日本商店街的風格,也顯露當時人民嚮往日本時代的光景,
目前的老街文化流於某種形式,王繼維點出,像旗山老街比較商業化、很像夜市,而大溝頂保留了許多老職人、老手藝,他認為這是台灣發展地方特色及文創的重要的元素。
王繼維提到在保留大溝頂老街時的難處,他說,政府常以年份來評估文化價值,比如認為旗山老街有約百年歷史、大溝頂僅有60年。但他認為,評估一個地方歷史脈絡和時代代表性更為重要,「沒有六十年就沒有一百年 ,我們應踏在目前六十年的肩膀上繼續往前走。」
王繼維說明,旗山大溝頂拆遷危機尚未解除,目前正提出行政訴訟,並由基金會的志工、居民、各界人士一起24小時守夜、擋拆。
王繼維介紹,目前他們於大溝頂的營造活動包括市集、老專門店小旅行、文化性講座、及7月30將舉行的「蕉園男女」45年後首映會。該片為大溝頂老街繁榮時代曾播放的電影,王繼維希望以更親民的方式讓大家體會旗山大溝頂的價值。